这十本书,有趣,有价值且阅读门槛低,每当和朋友喝茶聊天时,总忍不住和他们分享:
一、《亮剑》 都梁
《亮剑》电视剧大家基本都看过,也喜欢主角李云龙的亮剑精神——古代剑士狭路相逢,即便知道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宝剑。这种勇气和李云龙无论什么困难都迎难而上的血性,让人很振奋。
然而电视剧只拍了小说的一半左右,“亮剑精神”只是对敌时的血性,那李云龙也就不过是情商高一些的“愣头青”罢了。真正振奋人心的是小说后半段,当李云龙统帅一军,面对的敌人不再是手持枪炮的鬼子,而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和历史的选择时,他迷惘又退缩过,最终选择对历史负责。
什么是亮剑精神?当你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时,譬如骑行去西藏,你通过路线规划,知道你大概需要骑几个月,需要准备什么装备,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这是一个“有限”的历程,虽然很辛苦,你还是毅然决然地上路了。当你面临的是一个“虚无”的敌人,恐惧,责任,或是一段有始无终的旅程,还敢不敢亮出宝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才是亮剑精神的真正含义。
摘录书中一段话:
李云龙神态凝重地对郑波说:“你到底跟了我这么多年,了解我的脾气。我喜欢直来直去,男子汉嘛,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你的话很直率,也很有道理,就像你刚才说的,你是个小小的副团职干部,不可能对历史负责。这话没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可我的情况不同,我必须对历史负责,谁让我是军长呢?我承认,对手可能比我强大得多,可对方已经宝剑出鞘了,我能不亮剑吗?我想试试运气,就算属于我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但总要由我去画个句号吧?小郑,你好自为之吧。”
二、《三十而立》 王小波
波哥写过最有名的是《黄金时代》,我也曾爱不释手,反复翻阅。而今年近三十,更喜欢读这本名气不大的《三十而立》。
当然,波哥是不可能写一个鸡汤文的,书里并没有写如何做到“三十而立”,没有这个答案,最开始我也是被书名骗了。
小说主角还是万年不变的王二,荒诞滑稽的是,王二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叛逆期。由于他本身就是个给老师下毒的“坏学生”,所以他的叛逆不是变得更坏,而是一本正经,堂堂正正地作一个大学教师。一心一意混体制,升职称,提出国。可他毕竟形象不佳,会被人误会成锅炉房的,或是偷东西的贼,一系列事情很有意思。
之所以对此有感,因为生活得和他书中描述的状态很相似吧,日子过得紧绷绷的,连做爱都是生活规律,按照时间表进行。还有关于朋友,直接引述吧。
许由真是个好朋友,我想和他说说我的苦闷。但是他不会懂,他也没耐心听。
我想起拉封丹的一个寓言:有两个朋友住在一个城里,其中一个深夜去找另一个。那人连忙爬起来,披上铠甲,右手执剑,左手执钱袋,叫他的朋友进来说:“朋友,你深夜来访,必有重大的原因。如果你欠了债,这儿有钱。如果你遭人侮辱,我立刻去为你报仇。如果你是清夜无聊,这儿有美丽的女奴供你排遣。”
这个年纪,不至于没有朋友,有困难了朋友也会乐于帮忙解决。可是,真的并不是遇到困难了才需要朋友。
三、《明朝那些事儿 第五部丨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因为《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只取一本同朋友分享的话,我会选第五部,更准确地说,是第五部的后半部分,从第十三章开始阅读就好。
如果要推历史类的书籍,应当首推《史记》。只是《史记》毕竟是史书,文言文写就,对于古文基础只是高中水平的我来讲,读几句就得查字典,太难读,而且《史记》太多的时间地点之类的背景记述,也提不起兴趣,只有讲故事的部分我能读下去。
而《明朝那些事儿》正是一部以正史为基准来讲故事的书,所以有趣得多。
可正史都是史官所记,写得多为帝王将相的故事,宫廷与权力斗争,都多了心累。而这一部分历史,没有权利斗争,没有宫廷作乱,写得是大明朝抗日援朝战争,对这段国人自己都不了解的历史,精彩程度堪比《三国演义》。
这段故事开头的调侃就让我忍不住读下去了:
日本的管理体制,天皇下面是将军,将军下面是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诸侯,既然天皇没屁用,将军又过了期,就轮到大名说话了。
所谓大名,也没个谱,在那年头,只要你有兵有地盘,就是大名,日本国家不大,闹事的人却多,转瞬之间冒出来几十个大名,个个有名有姓,占山为王,什么羽前羽后,越前越后,土佐中国,上总下总(全都是日本地名),看起来好似广阔,其实许多地方也就是个县城。
说句寒酸话,日本历史中大书特书的所谓战国时代,也就是几十个县长(个别还是乡长)打来打去的历史,更讽刺的是,最后统一县长们的,竟然是个农民。
其实当时读到这里,我在想,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好像也是农民来着……
四、 《三体Ⅱ 黑暗森林》 刘慈欣
同理,《三体》只推荐一本的话,我选《黑暗森林》。
在《三体》得雨果奖之前,朋友推荐给我,就买来读了。这是一本挑战想象力的书。
读完了《地球往事》,我想,这个故事应该已经没法往下写了吧,结果翻开《黑暗森林》,脑子里的固有观念又一次坍塌。读完后我静默了好几天,还是想,不可能再往下写了,这故事怎么可能继续往下发展!然后翻开了《死神永生》。这时我已经麻木了,大概是因为我的想象力在《黑暗森林》时已经被冲击地不成样子了,所以《死神永生》反倒没有太深刻印象。
“黑暗森林法则”和“降维打击”这几年已经被反复提说了,不再赘述。反复阅读几次后才明白,面壁者罗辑的破壁人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因为这个宇宙的真相——黑暗森林法则——要相信它,你会感到彻骨的寒冷。
罗辑站在冰面上,牙齿在寒冷中格格地碰撞着,这寒冷似乎不是来自湖水和寒风,而是从外太空直接透射而来。罗辑没有抬头,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星空在自己的眼里已经是另一个样子,他不敢再抬头看了。和雷迪亚兹害怕太阳一样,罗辑从此患上了严重的星空恐惧症。他低着头,牙齿在寒颤中格格作响,对自己说:面壁者罗辑,我是你的破壁人。
五、《把心安顿好》 周国平
初次有些向往哲学,是看《李小龙传奇》里,李小龙因为“哲学是一个让人变聪明的学科”而选择哲学专业,随后变通地融会贯通,创立截拳道。那时觉得哲学很有用。
再想深入了解一点,好吧,尼采,罗素,这些名字让我望而生畏。直到读到这本书。
这本书是随感集,周国平有随手把感想写到纸上的习惯,这是他四年中各种只言片语的集合本。读起来没有难度。他说哲学有四种形式,其中一种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哈哈,“思考人生”就是在学哲学了,多轻松。
它不适合系统阅读,系统学习,我是大学睡前泡脚时,随手翻几页,慢慢就思考到他所想的了。随后再阅读他的其他书来加深这种思考,了解他是如何得到这些灵感的。的确是“变聪明”了。
常常有青年问我:一个人不去想那些人生大问题,岂不活得快乐一些?
其实,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这类问题,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禀赋决定的。那种已经在想这类问题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认真,他不是可以要想,实在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相反,另有一种人,哪怕你给他上一整套人生哲学课,他也未必真正去想。
六、《草房子》 曹文轩
童话首推应当是《小王子》,这是本常读常新的书。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草房子》,或许是因为它的“中国特色”吧,学习不好孤僻的转校生,形象被同学都嘲笑的秃鹤,内向善良容易受欺负的邻家小妹,家道中落自强自立的杜小康,固执倔强又勤劳的老奶奶,虽然我并没有遇到相似的人,却让我感到很熟悉。
曹文轩写童话,或者说儿童文学,但他不像郑渊洁那样写儿童喜欢看的童话,而是想要写“成长型”的童话。所以他的小说里,最触动人心的是小孩子经历了某件事之后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童趣。
桑桑现在再见到的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的孩子了。
当桑桑向杜小康问起他以后怎么办时,杜小康并没有太大的惊慌与悲哀。他与桑桑坐在打麦场上的石磙上,向桑桑说着他心中的打算。他至少有十项计划,而他最倾向于做的一个计划是: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个小摊子卖东西。
而这个计划是桑桑最感吃惊的一个计划:他怎么能在学校门口,当着大家的面做小买卖呢?满眼全是他的同学呀!
杜小康却是一副很坦然的样子:“你是怕大家笑话我?”
“大家不会笑话你的。”
“那怕什么?就是笑话我,我也不在乎。”
杜小康向桑桑详细地说明了他的计划:“我们家开了那么多年的小商店,我知道应该进什么货、什么好卖;我在学校门口摆个小摊,那么多学生,买个削笔刀啦,买几块糖啦,谁不愿意出了校门就能买到?……”
七、《悟空传》 今何在
这是一本奇书,看似荒诞不经,却可能是最能诠释《西游记》的作品。读完这本书后,我就不大能看得近央视的《西游记》了。
西游是什么?升级打妖怪?或者取一套经书立地成佛?不,西游,是一个人想要反叛些什么,逃脱些什么,冲破些什么,追寻些什么而走的旅途。
这是对《西游记》的一种大胆解读,直白,而又隐晦。
“玄奘,你聪慧过人,今后就在我身边修行,我将毕生所学传授予你。”法明说。
玄奘摸摸光头说:“其实……我觉得我还是像以前在执事堂好,有时间可以养养花,看看天,我背不来那些佛经。”
“你不苦学,怎能得我衣钵?”
一旁众僧听得眼都红了,这等于就是把主持之位相传了。
可玄奘说了一句话:“其实我要学的,你又教不了我。”
众僧一片惊呼,法明也禁不住摇晃一下,好不容易才站稳。
“你想学的是什么呢?”法明定住气问。
玄奘抬起头来,望望天上白云变幻,说: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八、《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丨李盈春 译
东野圭吾最负盛名的应当是《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相比之下,《白夜行》读完后感到太绝望,阳光都被抽离了似的,《嫌疑人X的献身》读完,既觉深情,又深感理工男的“理性”之可怕,对理工科的我来讲是有抵触情绪的。(题外话,日本改编的电影版对石神杀人多了一个解释——为了让自己经受拷问时能安心认罪坐牢,挺符合逻辑的,说明石神还是有“人性”的,否则我真的不知道他究竟是深情,还是无情)。还有他转型之作《恶意》,这本书读完,真是几天都肠胃不适,食欲不振。
《解忧杂货店》不一样,如果不是其中的“推理风格”,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东野圭吾之手。这是一部温馨的治愈之作,读完感到的是希望和阳光。虽然文学成就和精彩程度不是东野最优之作,却是可以毫无顾忌推荐给别人的推理小说。
剧透一点,小说设定很巧妙,每天把自己的忧虑写下来,扔进杂货店门口的投递口,第二天中午就会收到回信,由老板浪矢老爷爷亲自手书。由于老爷爷担心自己的回答给人带来不好的结果,最终中断了解忧答惑的活动,又在33年后让这个小店“复活”,收到人们回信告诉他这些年过得如何。(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会想题主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会不会误导你)
也就是说,这个小店穿越了!!!哈,不是人物在时间上的穿越,而是同一个空间在两个时间置换了。
剧透到此为止吧,不然太对不起推理小说了,同样摘录一段,与主线剧情无关:
其中一张这样写道:“有个问题想问。我希望不用学习、不用作弊骗人,考试也能拿到一百分。我该怎么做呢?”
“请恳求老师进行一次关于你的考试。因为考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的答案当然是正确的。”
九、《边城》 沈从文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代表作,很耐读。创作《边城》时沈从文先生已经写了《从文自传》梳理自己三十年的生活与成长,对自己的来路有清晰的认识,也用不同语言文体尝试写作了许多小说,有的读起来感觉“有头无尾”。对这部小说最准确的评价应该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写的: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这部小说故事结构完整又精致,写尽了湘西小城“茶峒”的风土人情。同时他悲悯又含蓄地记下了自己对人性所感的悲痛与热情。怎么会有这样的文字!
他的包容与淡然,在交待翠翠母亲身世的那段文字有很好体现。老船夫对女儿怀孕事实的不作为,使这个悲剧无法挽回,日后的生活中他或常常自责,才会在翠翠这里着急得惹人厌。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依旧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十、《火影忍者 卷62丨裂痕》 岸本齐史 梁晓岩 译
作为十年以上的火迷,一直想要推荐《火影》,又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
它的格斗当然很精彩,可单论格斗的精彩,或不及《海贼王》,与《龙珠》相比,绝对是弱爆了。《龙珠》中赛亚人“战斗民族”的设定,和老一辈赛亚人追求极致战力的精神,热血沸腾。在这里,没有自由,没有信仰,没有隐忍,没有梦想,只有战斗,唯有战斗。不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被它把情绪调动起来。
可是我很少会想到《龙珠》的情节,或是主动再看《龙珠》。大概是因为《龙珠》在热血和格斗做到了极致,其他剧情元素太少。人不再少年了,也就不会对此念念不忘。而《火影》不一样。
为什么《火影》中“嘴遁”那么多,我还会反复看呢?因为它给每场战斗都赋予其意义。《火影》中没有纯粹追求力量的人,只有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变强的人。
若展开来说,没完没了了,就说最近比较有感的这一卷吧,同样《火影》72卷单行本里只选取这一卷。
这一卷是佐助知道了关于哥哥所有真相后,做出的选择——找历代火影,问清楚什么是一族,什么是村子,哥哥执着和守护的一族和村子究竟是怎么来的,经历了什么发展。
追《火影》时有一个错觉,我们成长了十年,以为他们不断变强,也成长了十年,可其实他们的认知和心智,并没有那样成长。就像佐助,他已经成长到影级的实力,对鼬来讲,“佐助单纯得像一张白纸,谁都能在上面轻易画上颜色”。所以鼬可以控制它,阿飞也可以通过告知他部分真相来控制他。佐助真正有独立意识,真正开始成长,就是从此时开始。
他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追本溯源,直接找历代火影,像鼬一样去了解历史,“像火影一样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答案。
一个成长道路上被人插满路标的人,终于有了与实力匹配的心智。看到这样的佐助,才觉得鼬的付出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