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緒拾摘# 創業唯艱

題記:本篇文章寫於18年5月5日,用ULYSSES敲的文字,和現在的團隊也一起走過2年多的時光了~拿來作為『簡書』的第一篇文章吧~

#創業唯艱

上午收到小明的微信,他说理不清自己的股份怎么到现在的比例——因为正在谈一笔融资,并且会有新的CEO到位。终于从小明口中看到了六格的转机,小明上次说,不会让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消失”。当时,我在手机那端都能感受到小明内心仍在燃烧的一股坚持,而这次得知公司出现“转机”,我又一次被他触动到。

从六格出来,遇到新的团队,已然一年的光景了。昨晚在电话中和老爹沟通公司近况,我说,“还没开胡呢”。嗯,一句话将这一年光景浓缩。是这面临的“境遇”吧,还有时间这列车从不停站,我最近思索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关于创业、关于现金流、关于下一步,等等。

来深圳已经五年了,除了第一年的“散漫”,自己一直都是在“创业”的标签下过活。然而这“创业”,却好像只是被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个愿景“触发”的,没有考量过自己的能力、所需要的能力,自己的投入,对应的收获……从前海合兴、六格科技到筑一管理,我当时究竟在想什么?

此刻,我的思绪正试着回想当初自己决定背后究竟有什么?我能看到那时面临的压力甚至对打工的“恐惧”,对项目的愿景和期待,以及对团队及项目的投入和信心,还有自己投入与努力。这一路走来,或许没有多少“选择”,而我自己有没有真正去做出选择呢?还是只在当时有限的“选择”前选择了接受?——我的思绪还处在快速检索的状态,不时被眼前来往的人们“闯入”。有一点比较确定的是,当时,我好像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能力”,我真正具备的“能力”。

“创业真的是不易呀”,我用了5年的时间终于从心里说出这句话。如果回到当初,自己还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吗?(暂且把他们都当做自己做了选择)还是回到当下,我该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呢?

说说现在的“感受”吧。自己面对着电脑,去“用力”构思如何用“亿图”将这个管理模型呈现得更加有“逼格”的同时,却不得不与这样的事实做“对抗”——我们对这个模型其实知之甚少,更不用谈如何真正去实施贯彻它们。当时听到的种种“远大”描述,实际深入下去后却发现原来只是飘在空中——看起来很美,实际落地的可能只有听起来合理的“逻辑”和经验。这与自己的思维特性甚至价值观产生巨大反差,重要的不在于每个人都会存在的“局限”或者“短板”,而是这反差带来的心理不适。我该怎么去接受他们,消化他们?——在我还没看到有任何可能改变的前提下。

每一段相遇都值得感恩,这是我的幸运。他们理解我、包容我、关心我,我心怀感恩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思考自己的选择。

##有效的“选择”基于高效的“认知力”

走到第5个年头,我开始主动思考自己的“选择”。当下的“境遇”,时间的“压力”从外部敲打我,而内部是经历了一场“认知”的提升吧——后者才是扭转局势、保持优势的HERO。而怎样打造自己的“认知力”其实是自己的核心课题。

“认知力”是认识并理解某个事物、主题、领域等的一种基础能力,可以归属到“心智”的大范畴。他不局限与某个领域或者方向,就像沟通力、表达能力等一样,是人们能够不断精进的“底层能力”。

保持高效的“认知力”需要我们具备开放的头脑、系统的思维以及不断从行动中获取的反馈——这三者构成“认知力”的基础,同时不断积累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从而为不同对象的“认知”减轻阻碍。

##最后的几句话

在有念头写这篇文章之前,脑海里经过几番思索变换:一开始打算陈述感受、表达情绪,转而想着整理启发、总结教训,落笔前一刻突然想到标题“创业唯艰”,最终居然写出“认知力”的三大“基础”,就是这样跟着思绪前进,为自己来深的第一个5年写下了第一篇“系列文章”。

我将会沿着自己的“系统思维可视化”标签走下去,真正的影响力最终都源于真正的自己。这5年走来,感慨良多,从朋友、创业伙伴到丈夫、父亲,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一起我爱的与爱我的人们,我们一起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緒拾摘# 創業唯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