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客运变迁的一点亲身感受

最近这几年我是一直坐客车从县城往市里工作的,因为车小且车身颜色是红色的,好多人叫它小红车,起源大概是搬到我们这附近的某学院的大学生起的爱称吧,价格公道,虽然比公交车贵一点,但是要比打车实惠太多了,开车速度还不慢,有次为了赶时间打了某平台的快车,结果愣是没追上前边的小红车,没追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开小红车的都是老司机,轻车熟路,路上有几个摄像头甚至路面上有几个坑都能数的清,记得六七岁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进市里瞧一瞧时候,就坐的这个小红车,所以运营时间不止三十年(有点暴露年龄了),还要多扯一句,为啥那时候去市里就像进大观园一样呢?九十年代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我就能感受的到,乡村不像现在都是沥青路,名副其实的土路马路,也就是马车走的路,大城市里不仅是沥青路,车也多,那时候市民和村民很好分清的,从穿衣服上就能看出来,人民商场也就是现在的新百广场哪像现在微笑服务呢,人家都是五险一金的正式工,看到村里村气的乡下人看衣服,真是懒得搭理,现在我脑子里都能出现这样的画面,几个穿工作服的人凑在一块嗑瓜子,一边说笑着一边斜眼看着我们,喂,那个谁家的小孩儿,脏手不许乱摸衣服!不过毕竟还是孩子体会不深,就觉得自动扶梯挺好玩的,有一次还夹住了衣服,联想到现在有电梯吃人事件,有点后怕。

扯远了,回到正题,也就是小红车为什么开的快,除了是老司机老马识途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乘客少了,不像市里的公交车上车下车费很多时间,有好几次幸运的赶上末班小红车,结果发现就我跟司机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不消说,这一趟又赔了,早上坐车的还多点,但也都坐不满,我记得几年前交通部就下发了客运车不得超载的规定,但其实就目前情况来看,也没有超载乘客的实际需求了,记得在十几年前吧,那真是人满为患,二十个座位的车我觉得能装上一倍以上的人,就拿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来说吧,站在车中间过道上都是一个好位置,大部分被加塞站在并列的两个座的中间,当然这两个座肯定是坐着人的,也常常坐到车头仪表台上,背靠着挡风玻璃,不过相对于站着,有个座位坐就是很不错了。那个年代车还是很奢侈的东西,甚至比房子都贵,偶尔见到一辆红色桑塔纳轿车,要比看到宝马奔驰还兴奋,所以有需求就有市场,只要攒钱买上一辆客运车,从乡村里拉人往市里走,那是客源不断的,再赶上之后的石家庄三年大变样,如火如荼地打工人往城市里扎堆干活,坐小红车那是不二之选了,对了,那时候不应该叫小红车,那个载客的车要比现在宽大太多了,车型也是随着市场调节的嘛,乘客的多少决定了车辆的大小,从乡村往市里的这条线上,最多的时候有十好几辆运行着,当然每个车都时刻点,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车挨着车,五分钟过来一个,比公交车还要频繁,车上的老板兼检票员慢慢的普通话也说的越来越好,打扮的也洋气起来,毕竟是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在这条路线上,数不清有多少的荒地田地变成了高楼大厦,好多离市里较近的乡村也摇身一变,变成了市区市郊,超市、学校、商场、大厦等等一个都不少。后来等着都富裕起来家家户户都有车的时候,城乡客运车的辉煌时代就落幕了,能开车的就不愿坐客运车了,开车去哪都方便也不用等时间不用倒公交,本来还指着附近的大学生周六日放假,能够拉点学生,找找油钱回回本,结果疫情封校更是雪上加霜了,有的人熬不下去就改行了,曾经最多时候有十大几辆的车,现在只有几辆了,等车时间也长了,甚至有将近一个小时没等到,一打听才知道去干私活儿了,谁谁家过喜事,当大轿子车用,就是把媳妇家的人用小红车接到新郎家这。

这些城乡客运车有过辉煌有过落寞,他们也在思索着改变,顺应时代潮流,听一位老检票员说现在我们也变章程了,不是哪个车哪个时间点了,要大轮换,比如今天你是六点钟发车,那么下次就轮到我六点钟发车,这样的好处是,每辆车都能沾上乘客上下班高峰期的光。

现在是一个变化快的时代,好多东西都是昙花一现,除了我坐的城乡客运车外,还有这共享单车,也是一样的,一开始是小黄车和摩拜车,后来被微信和支付宝平台下的共享单车打败,再后来又加入了美团的竞争,现在除了单车以外,共享电动车也推陈出新,越来越豪华,读课本时候知道,自由的市场上有个看不见的手,虽然看不见,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或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无形吧,但毕竟有个先兆,就像风口上飞的猪,谁能看到这些呢?除了像圣经里面先知的类似人物,只有大数据才能把握住人类的需求动向了,所以你会不禁要问,噫,我看的头条新闻怎么推荐一个样的,我买的淘宝衣服也推荐好多类似的呢?所以这个时代不仅有个无形的手,还有个无形的眼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城乡客运变迁的一点亲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