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

玛丽·托德,大概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第一夫人”。

鸡汤学鼻祖戴尔·卡耐基对此曾有过辛辣的评价:

林肯一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他的遇刺,而是他和玛丽·托德的婚姻!

在她眼里,丈夫的一举一动都是值得挑剔的。

无论林肯如何千方百计地调整自我,等待自己的永远是充满嘲讽和揶揄的语言。

某个阳光和煦的下午,林肯夫妇与客人们在旅馆里用餐。

席间,大家畅聊正酣,玛丽猛然拍案而起,戟张的须发让她看上去活像一头狮子。

“亲爱的,怎么了?”林肯还是一如既往的温和。

玛丽一声不响,拿起桌上的热咖啡,径直泼向林肯无辜的脸庞。

所有人都在这一刹那目瞪口呆,惊恐万状的同时也等待着林肯的反应。

林肯一声不响,默默地擦掉脸上的咖啡,继续和客人们谈天说地。

事后大家都迷惑不解:您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呢?

林肯哈哈大笑:

她是我的妻子,谁能比我更了解她呢?如果我的沉默能够换来她情绪上最大限度的纾解,那么我何乐而不为?

“生活并允许对方生活”这句话,堪称林肯的终生信条。

在一些感性最容易崩溃的节点上,林肯堵住了情绪的缺口,成功等到理性光辉普照内心的时刻。

情绪管理,就是认识和驾驭自我情绪、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即让感性等待理性的能力。

感性和理性是人性的一体两面。感性来自先天本能,理性来自后天培养。感性和理性的互补,才会有完整的人格。

只有感性没有理性,为人处事难免情绪化,很容易冲动越界,从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那与一般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只有理性没有感性,便没有鲜活的生命感,没有温馨的人情味,这样的人过于高冷,没有亲和力,和僵硬刻板的机器人没有区别。

日常生活以感性应缘,以理性觉照,便会充满情趣;处理事务以理性抉择,以感性润色,便会游刃有余.

在一般的看法里,人大约可以分成两种型态:一种人非常的感性,另一种人则非常的理性。一般人对感性的人之刻板印象是不理智、无理取闹,理性的人则是理智而有智慧;所以大多数的人都愿意接受理性的人,对感性的人反而敬而远之。

  事实上未必尽然,有时感性的人容易与人相处,而太理性的人往往态度冷淡的冷眼旁观。例如我有一个徒弟非常理性,做什么事情都一板一眼,不容许自己开和他人做事有错误,所以跟他共事的人压力很大。虽然他做事有条有理,但是人缘不好,因为大家都怕他。感性的人就不同了,虽然有时有一点多管闲事,但是他会顾虑到别人,会同情、谅解、包容别人。

  但是太过感性也不好,如果感情太泛滥,很可能会表错情而带来麻烦。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照顾、关怀别人,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感情的表达要适当,不要让对方感受到太大的压力,或让对方习惯你的照顾而黏住你,最后你想摆脱却摆脱不掉。你的本意原只是单纯的关怀和照顾,结果却造成对方的依赖,这样的结果对双方都是伤害。

  其实,理性也未必不好,只是一般人的理性是待人处世,样样照规矩来,没有变通和弹性,就像机械一样,每一个螺丝都得规规矩矩定位,不能更换。如果像这样的机械化,生活还有什么味道呢?人与人的关系本来就是互相影响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感性和理性要能互相配合,感性的人需要理性来辅助,理性的人需要感性来润滑,这样才是一个菩萨行者。

  真正的感性是一种清净的感性,它是净化以后的感情,也就是菩萨的慈悲。而理性是智慧的另外一个名词,但是智慧并不等于理性。理性没有转圜的空间,而智慧则可以为适应对方而做调整,但自己不会在适应调整的过程深陷其中,产生烦恼。这样,可以和许多有烦恼的人相处,但是自己却不会受到影响,才是有智慧的人。

  人如果只有感性,就容易产生情感的纠缠;仅仅是理性,则又会变成一板一眼,机械化的人生。社会的混乱与不和谐,以及现在许多人的问题,多半就是因为不知道恰到好处地应用感性和理性,才使得一些人在自认为感性的时候觉得痛苦,自认理性的时候又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社会也因此失去了温暖。唯有感性和理性的调和,才能真正为人间带来温暖的慈悲和光明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性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