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有方法-第二课

20180313幸福有方法第二课,上午姐妹们去植物园赏花我缺席了,下午直接去读书会上课。

由于这次读书会有新人加入,有个观点第二次听到,但是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记得以前听别人讲有机种植的一个理论,种菜,我们只需要除去他们中间的比他们大的苗,其他的等菜苗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其他的小杂草自然会因为抢夺不到资源而构不成威胁,反而茁壮成长的菜苗也会因为这些杂草的竞争而更加努力的向下扎根,形成正向竞争。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这次李老师讲到积极心理学,在我们的心田上种上积极的种子,让它茁壮成长,那么那些杂草(不好的心理)也会因为抢不到资源而成不了气候,所谓邪不压正,大概也是这么个道理吧。

第二个学到的就是体验自我experience self和记忆自我remembering self的概念。由于自己表达不清楚,所以转一段,以下转自网络:

体验自我注重于每一个片刻的体验,活在当下,洞察当下。它虽然也有回味过去的功能,但基本上,它是只属于当下的。Daniel 在他的演讲中举出的一个经典的、关于体验自我的例子是,当医生问病人:“我现在按你这个部位的时候疼吗?” 这便是在问体验自我的感受。

相对的,记忆自我负责的是记录生活,它着重于对一个事件,或是一段期间的生活的回忆和整体评价,而不是每时每刻的体验。同样是医生和病人的例子,会启用到记忆自我的问法会是:“你最近一周感觉如何?” 。

值得注意的是,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并且,它们对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评价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举个例子,假如你听了一场优美绝伦的演奏会,在前 55 分钟它都给你带来了完美的视听体验。因此,对你的体验自我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美妙的,令人享受的。但是,假如在演奏的最后 5 分钟,会场的音响出了故障,几分钟内整个大厅都被尖锐刺耳的杂音充斥着,那么大概很多人在事后回忆起来这场演奏会,会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后几分钟毁掉了整场美好的体验。

事实上,你之前愉悦的体验真的被毁掉了吗?答案是当然没有。前 55 分钟每一个瞬间,我们的体验自我都是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的。而在事后回味时之所以会给出那样的评价,就要“归功”于我们的记忆自我了。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转瞬即逝的,即便我们的体验自我尽情享受了每一个瞬间,最后我们也很难记得片刻的感受。Daniel 提到,从心理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每个“片刻”大约是 3 秒,而人生中有 6 亿多个这样的片刻。由此想来,它们的消失也就不令人咋舌了。而我们负责回忆,以及对一段回忆作出评价的记忆自我,则会严重地受到这段回忆中的一些极端事件和开头结尾的影响。

接下来,回到问题本身: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抵触拍照,而另一些人无论吃饭旅行聚会都一定要时时举着摄像头呢?我认为,或许只是前者更注重于体验,而后者更注重于记忆罢了,因为这两者实际上是无法完美兼顾的。

如果你想将眼前的美好以某种形式保留在回忆里,那么你当下的体验就必然会有所折扣。不过,即使我们每个人对这两种自我的重视度是不同的,能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人,就会是最快乐的(Kahneman, 2011)。

关于对两种自我的偏好,Kahneman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测试:想象你即将开始一段旅程,那是个美丽的地方,你知道自己会享受在那里的时光。但旅程回来,你在那里拍下的所有照片、影像都会被立即销毁,同时你还必须吞下一颗让你遗忘这段旅程的药。若是如此,你还会选择去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有方法-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