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他们是父子吗?——一节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之行,而是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角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新授课,我要引领学生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郑成功》一文。我刚说出郑成功三个字,就听一个学生问:“老师,郑成功和郑和是父子吧?”听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瞬间我几乎要笑出来,但马上憋住笑意转而意识到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常识但却暴露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匮乏。于是我决定先不学习课文,而是给孩子弥补一下这段历史知识。

    我先把从网络上搜索来的郑和和郑成功的生平简介介绍给学生:

    郑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84年)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当我把这两个人物简介介绍给学生后,他们心中的疑惑就马上消除了。然后,我又讲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让学生在我的故事中进一步领会郑和的智勇双全,遇事沉着镇定等性格特点,从而喜欢上郑和这个明朝人。而郑成功呢?我没有急于讲述他的故事,而是用“郑成功这个民族英雄又做出了怎样英勇地壮举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呀?”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事实也是如此,学生的好奇心被我重重的激发起来,于是我告诉他们:“相信大家读完课文《郑成功》以后,这个问题你自己就可以回答了,请大家快快读课文吧!”学生听我说完,迅速端起课本读了一遍课文。

      结果可想而知,这节课虽然没有讲述课文内容,但学生收获的更多:他们深入了解两个历史人物,他们自主阅读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故事,他们的阅读自觉性也有所提升。所以我的这节语文课没有因学生的打断而索然无味,而是因学生的问题有了课堂的生成,我相信这节语文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也因这节课更加理解了“课堂生成教学”的意义。它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师教案来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而是充分考虑课堂上的师生生命活动,教学环境的多样性随机生成的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这些生发出来的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他们是父子吗?——一节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