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关于“读”的反思

今天邢老师重新思考了美读,而一句“不应为美读而读”,引发了我自己的一点反思。

1、为何而读?

文本字里行间的表达情绪和意思,作为教师的我听见了吗?

如今天《祖父的园子》中的充满童真的语言。教师创设了两三种极其有指向性的朗读方式:

“——祖父戴草帽,我也带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

祖父戴草帽,戴草帽戴草帽,我也戴草帽;

祖父栽花,栽花栽花,我也栽花….”

*  可是为什么而朗读两三次,为了老师传达的自由和快乐吗?还要和老师读的语速、情调相同…我自己平时是不是也这样,预设的美美的,学生没有达到要求,就开始了强迫症。

*  作为教师的我,如果只是分享文本的语言,用我的知识和阅历理解来形成一种直接的方式,帮助学生离文本更近一些,是不是更好一些。如果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感悟,毕竟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流动和共性的,那是不是就很有成就感了。

2、怎么读?

今天的课堂是展示了多重朗读教学技巧,确定朗读的目标后,师生合作读,师生对对读,整合承接读……不得不佩服老师们的独具匠心和巧妙的设计。

尤其是批注名言进行阅读,实在是太妙了!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又一次让我深刻认识到,概念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

3、读的宽度

辛弃疾,淡淡的安宁中隐藏的深深的无奈。老师是直接传授,还是另辟蹊径找别处的石头来敲开眼前的门。邢老师设计中,通过“明月别枝惊鹊”与“醉里挑灯看剑”的现实与梦寐以求的对比朗读中,沉默地让学生自行体会到了报国无门的无奈。

只有读的宽,才能读的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呼吸,揭开表面的风尘。

教师是桥梁,做个“处心积虑”的摆渡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几点关于“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