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The Chalk Man - 简单故事也可以写得巧妙

小说封面

信仰和真理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人类简史》里的一个论点是,人类社会的秩序建立在“想象的现实”之上。古往今来,统治阶级尝试各种手段来约束国民,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无非是一件。

信仰。

我们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或者是别人想要我们相信的。宗教,文化,规则……这些都是由信仰组成的,因为相信,所以存在。

但它们未必是真理,事实上,信仰和真理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正因为这样,盲目的信仰才令人不寒而栗。

“恰当时机的反转”+“剧情拼图”=让读者马不停碲地翻页,翻页

The Chalk Man(以下简称TCM),中译为粉笔人,是一本情节编排十分聪明的,拥有剧本般临场感的悬疑小说。本书利用时间场景的交错(1986年和2016年),在主角的中年生活与童年回忆之间不断切换,仿佛从没了包装的纸盒中一点点抖落的拼图碎片,在拼凑完成之前,你无法得知到底会拼出什么画面。

这种把两条主线切碎混搭的手法并不新鲜,而且在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被使用过。TCM的故事主干其实非常简单直白,却因为作者优秀的情节编排和对节奏良好的把控能力,成为一篇让读者不忍释卷的紧张感十足的悬疑作品。

当然,过分频繁的切换也带来弊端。在情节逐步推进,故事进程达到中期开始朝后期推进的时候,忽然切换的场景强行切断读者的思维,仿佛即将流进大海的河水突然遇到了高坝,不得不暂时停止,静待一泻千里的时机。如果是没什么耐性的读者(比如我),大概会在此后改变阅读策略,先集中阅读其中一条时间线的情节,再回头集中阅读另外一条时间线,这样虽然避开了作者设下的高坝,但也降低了故事的紧张感。

说到紧张感,书中有大量的“twist”,反转。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本书的主旨是探讨信仰的盲目性,人性的两面性,还有所谓的“因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会不断使用反转来挑逗(或者说嘲讽)读者的思维神经,告诉你“眼见不为实,要学会质疑”。但并不是所有的反转事先都有铺垫,所以偶尔也会有种作者会不会是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总体来说,作者在反转这一部分再次展现了优秀的节奏把控力,很多章节的结尾颇似电视剧一个episode结束之前的“抖包袱”。

在那遥远的地方

TCM的故事舞台设在一个叫Anderbury的英国小镇,1986年,12岁的男孩和他的伙伴们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夏天;2016年,42岁的男人发现记忆逆水行舟,带着梦魇回来继续它的狩猎。

虽然小说中描写的是80s的英国,但12岁英国少年的日常和12岁中国少年的日常并无太大差异。都有一个喜欢“强迫你穿丑到爆的衣服或者戴土到掉渣的腰包”的老妈,有几个拉帮结党平时一起混的死党,这群死党中一定有一个你既爱又恨既厌恶又羡慕的人,一定有个女孩的发丝撩动了你的春情。任何对80s有记忆的读者都能在书里找到童年的影子,文化的共通性有时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

书中有很多值得深挖的主题。比如古老宗教教义和现代理念的冲突与碰撞(关于堕胎的罪与罚),乌合之众的心理(领头羊效应),一体两面的人性(人是善恶综合体),“禁忌的爱恋”(师生恋,大叔恋萝莉),校园霸凌(suck my dick bro),猥琐未成年人(利用年轻女孩的迷茫趁虚而入的魔鬼)。除了校园霸凌,作者对其他主题都没有过于正面和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书中角色之口,在适当的地方表达出个人观点,毕竟主题服务于剧情,说到底这是一本悬疑谋杀小说。

可当一切结束,读者掩卷之时,这些埋藏其中的细枝末节会在脑中闪回,再次验证那句著名的台词——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谁会喜欢这本书

1.英文能力尚可,能舒适阅读英文报纸或者网络文章的读者

2.可以access海外亚马逊的读者(本书目前中国无售)

3.喜欢悬疑小说的读者

PS:本书海外亚马逊有售,有Kindle版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The Chalk Man - 简单故事也可以写得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