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在家庭矛盾中左右为难,给孩子爱和安全感是家长的责任

作者:李媛媛

人们常说在一个家庭里,男主人会在妻子和母亲之间左右为难,受“夹板气”,两边不讨好;而婆媳矛盾也确实是很多人的现实苦恼;即便没有与隔代长辈之间的纠纷,夫妻两人之间也很难做到时时事事完全意见一致,口角之争似乎在所难免。

孩子在家庭中长大,即使上了学,家庭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受到家庭文化的熏染,看父母的行为方式,观察模仿并努力分析其中的意义。

当着孩子吵架,甚至肢体冲突,给孩子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强烈的,他最依赖的人之间矛盾尖锐,等于在他的心里扎下芒刺,无法评判家长之间的是非,也无法割舍对其中任何一方爱的期待。可怕的是,很多家长还会不自觉的将孩子拉入自己的阵线,争取以“二打一”的合力取得“胜利”,被孤立的家长一方陷入被动、愤怒、无奈,要么忍耐妥协,要么爆发决裂。

而无论是忍耐妥协还是爆发决裂,显然都不是解决家庭矛盾的首选路径,也并没有针对矛盾问题的本身起到实际的解决作用,孩子更是成为首当其中的受害者,在尖锐的家庭冲突里变得焦虑、胆怯、自卑、缺乏安全感,或者变得暴躁、社会适应不良,无法与同学、老师、小伙伴和谐相处。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并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自动愈合心理创伤,童年生活中的阴影依然会继续影响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包括伴侣关系和亲子关系。

家长之间的矛盾很难完全避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生活质量和孩子的未来福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矛盾处理模式,并由家长双方带头遵照执行。这样,不但有利于解决矛盾问题的本身,也有利于提升家庭幸福质量,同时会给孩子做个正向处理矛盾的榜样,使之学会将来如何面对与他人的矛盾。

首先,对矛盾问题的范围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尽量不扩大矛盾,不牵扯不相干的人参与意见。为什么很多原本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竟然酿成无法收拾局面呢?很多情况下,是参与者太多了。且无论参与者们的动机是好是坏,当事人在旁观者参与者众多的情况下会不自觉的想平衡各方意见,也会因为自我价值保护而变得更加敏感,这无益已解决问题。

比如,在夫妻对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假如双方原生家庭的成员们也跟着加入各自阵营,形成对垒之势,那等于火上浇油。因为各自原生家庭成员很自然的更多的站在“自家人”的立场上考虑得失利弊,而非站在核心家庭本身的立场上。对同一问题,一方阵营里的成员之间也有意见差别,这样,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演化成了多边矛盾。

比如,买不买学区房的问题,爸爸认为没必要,经济压力太大,孩子也会紧张劳累,妈妈认为有必要,经济压力也就是几年的事,上完学可以卖掉,孩子的紧张劳累都是为了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前途。两人之间的讨论可以就事论事,扩大到两个家庭之后,就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她又不上班,站着说话不腰疼,就累你一个”“他买的起也不买,对自己的亲生孩子都这么漠不关心,将来还能对你好吗?”“她这么哭着喊着买学区房,其实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哪个爸爸不替孩子着想?哪家的男人不听媳妇的话?莫不是有二心了?”。

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派生矛盾,就需要对矛盾问题的范围进行控制,尽量不让更多人的参与意见,尤其是双方长辈。

其次,在爱与尊重的前提下,展开理性讨论,各自不带倾向性的说出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如何解决的积极建议。比如同样是买学区房的问题,双方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尽量在孩子不在跟前的时候商议,当着孩子商议的话要注意语气和情绪控制,不要演变成语言冲突,或以偏概全的给予绝对化歪曲。“你不买就是不爱这个家”“不买就活不下去了吗?”“你什么时候替我考虑过?”“孩子是不是你亲生的?”,情绪冲动之下,这些话都还不算是最恶劣的,可是无一例外的都在犯“以偏概全”和“绝对化”、“歪曲”的毛病。

显然,听到这些话的对方也会本能地被激起反抗意识,更难听的话已在酝酿当中了。所以,最好不当着孩子以激烈的口吻争论矛盾问题,私下无人的时候也要注意将讨论停留在问题本身,不搞扩大和转移。“我认为买学区房利大于弊,暂时承受两三年的压力,换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家长也会省心些,觉得压力大可以过几年卖掉。”“我计算过了,目前的经济条件确实不允许,每月还掉贷款之后所剩无几,而且万一我的工作情况有变动,很可能断供,那不是就被动了么?”“我们可以把现在的房子抵押掉,周转几年,我也可以出去上班分担压力呀。”“你出去上班谁接送孩子?就是请老人帮忙,老人也辅导不了孩子功课呀?”

无论双方能否达成共识,至少都往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去靠拢,而不要完全不听对方的想法,一票否决。

再次,当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暂且搁置矛盾问题,尤其是非原则问题,非紧迫问题,非厉害问题。过一段时间再重新讨论。吃酸还是吃甜,上不上辅导班,假期去哪里游玩,类似这样的非原则问题、非紧迫问题、非厉害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也许过段时间客观因素发生变化,矛盾问题不攻自破了。

比如周末是爬山还是游泳,争论半天,结果周末下大雨了,哪也去不成,还有什么好争执的呢?全家吃火锅就好了。买不买学区房,也许过几个月重新划分学区了,或者不以房产位置划分学校了,一切都在变化中,心态平和很重要。

然后,如果孩子问起父母之间的矛盾,不要完全对孩子屏蔽信息,而要价值中立的简单解释,并认真重生父母的爱依然是完整而真挚的。有些家长愿意把孩子完全屏蔽在家庭问题之外,以为这样是保护孩子。其实,对孩子完全封闭信息是很不明智的。孩子会观察会思考,在家长这里得不到解释,也会自己去猜测去分析,与其让孩子在疑虑中忐忑煎熬,不如适当的开放一点信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家长双方都要表示会认真考虑,并感谢孩子的建议。

开放信息的时候可以说“在买不买学区房的问题上,爸爸妈妈的想法不太一样。我们会好好商量一下再决定的,总之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家庭幸福,只是想采取的方式上有差别,没关系的。人和人想法不一致是很正常的,再仔细考虑考虑就行了,请你不必担心,好吗?”,感谢孩子参与意见的时候可以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都很为你骄傲,谢谢你这么贴心,你说的我们会再找时间认真商量商量,商量好了就告诉你,好吗?下次还要帮我们出主意哦?你的主意真的很棒哎!”。发现没有?矛盾不但没有破坏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反而让家庭更有凝聚力更温暖,这不正是家庭存在的意义吗?

最后,万一矛盾上升到无法调和也无法解决的地步,家长双方依然要在孩子面前维护另一半的尊严,依然要尽量保证孩子得到双方的爱和照顾。比如,伴侣关系面临破裂,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不要说“你爸爸不要我们了,他找了个狐狸精,抛弃咱们了”,不要说“是你妈坚持要分的,这样的妈又她没她又怎么样?以后咱爷俩过,不跟她来往,谁让她这么狠心的”。

电影《左耳》里,少年张漾之所以利用女友黎吧啦去伤害少年许弋,只是因为他相信了父亲所说的谎话,说自己的亲生母亲抛夫弃子去嫁给许弋的父亲。他憎恨“母亲”,所以报复“母亲”珍爱的儿子许弋。结果许弋被毁了前途,黎吧啦命丧车轮下之后,他才知道真相并不是父亲所说那样。一个谎言摧毁了几个年轻人的生活,归根结底来自一个“恨”字。

相反,在《我爱我家》情景喜剧里,刘星的母亲则表现的豁达可爱,还能请前夫来家一起过年,刘星尽管淘气顽皮,可是依然是善良乐观的性格,这和其母亲的健康心态大有关系。所以,即便是伴侣关系破裂,可以对孩子说“真的很抱歉,我们努力过了,但是无法达成一致。现在,我们决定要分开生活。我们都依然深爱你,会一直陪伴你,照顾你,保护你。”“爸爸和妈妈一样,都爱你,周末或假期的时候,咱们还会在一起,你的毕业典礼,我们都会去参加。你打比赛的时候,我们都会去加油!”

心理学研究认为,有质量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更有积极意义。勉强维持的伴侣关系反而对孩子有更坏的影响,孩子会觉得自己背负重负,父母之所以“忍耐受苦”都是为了自己,孩子成了父母不幸婚姻的“人质”和“替罪羊”。

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在家庭矛盾中左右为难。家长的事情家长自己料理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负责。让孩子看到积极乐观的家长,无论是否单身都爱自己、享受生活、追求理想、有情趣有乐趣,对自己负责,不消极不灰暗,不沮丧不抱怨。孩子将会以你为榜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欢迎关注作家李媛媛,教育亲子、情感两性文章每日原创更新,请多指教,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孩子在家庭矛盾中左右为难,给孩子爱和安全感是家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