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框架,那么即使我们思考的方向点,每个人人对数字化的理解不同,每个企业对数字化阶段不同,不同人的技能域不同,皆以为对数字化的理解不同。
我比较贪心,最近试图想要梳理一个思考框架,当谈论到数字化的时候,脑海里有些要素是不得不提的。
为什么做
首先来看为什么数字化,了解了为什么才知道思考哪些要素。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的日常经营目标无非要 降本,增效,和增长。
比如很多银行减少线下网点的做法,通过在线化的产品实现降低成本的诉求。
比如很多传统商超在大力改造供应链体系,连锁奶茶店也建立起来了集中供应链体系,在配送和供应环节统筹起来,这是增效。
还比如很多企业接入了企业微信,自己搭建了scrm,通过精细化客户管理去实现增长。
所以总结降本,增效和增长,这三个词换到任何行业也基本受用。
当然要结合行业特性,比如金融行业的降本还包括提高风控能力从而降低不良率,电商行业的降本包括降低货物的损耗率等。
做什么?
做什么要看自己有多少能力范围,大到一个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全部改造小到一个小传统企业拥抱数字化尝试都算数字化。
目前大部分行业也在如火如荼的改造中,比如贝壳对整个房地产经纪行业进行了大改造 ,让整个行业的房产字典共享,重塑交易环节,从过去经纪人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变成互利共赢的时代。
既然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阶段不一样,就可以看出来数字化转型其实需要咨询和服务能力辅助企业进行改造的,因为每个企业自己试错的成本也很高。
大一点的行业,可以有行业级的业务架构图,比如京东健康的技术全景图,以下也只是简化过的梳理,真实的系统架构比这要复杂的多。
除了以上的全景图,在数据中台,数据安全方面是现在重点监管的对象,也是很多大企业重点改造点,所以很多大企业业务稳定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就是数据中台的搭建。
小一点的企业比如在营销和增长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可以是接入私域流量,比如建立一个公众号和企业微信,但是现在如果单单就是做个新媒体,肯定是必死无疑,那么怎么办呢。
我觉得主要是这里就需要用到增长方案了,举个例子某个传统企业的小程序一直不温不火,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营销活动, 让小程序的粘性提高呢?
当然发券是一种优势,但是发卷适合那种产品是刚需的产品,如果产品是非强势产品,势必要在产品定位,和营销定位上做差异化细分,然后投入相关。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肯定比这复杂的多。
怎么做?
怎么做意味着需要有哪些资源准备,这个也是因人而异,可大可小,比如在大企业系统建设层面,企业级业务架构是企业战略
其核心是站在企业级的角度对业务进行抽象和复用,其难点是高屋建瓴,但是也容易不切实际。
其应用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抽象和复用的粒度上进行有的放矢。
其效果是如建筑大师的施工图一样,让系统设计能在最开始就承载设计中对美和基本架构的搭建,但是比较软件不是建筑的一成不变。
当然这个思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了实际上应用千差万别,这就要灵活应用。
在往下是梳理出产品架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为了让架构设计更加可扩展性,比如最近在研究DDD的设计思想。
大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其实还是应用转型,所以主要是实现应用的整合,比如实现了一个ocr识别,可以吹成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
就和一只螃蟹在阳澄湖洗了个澡就卖上了天价一样,挂羊头卖狗肉自我营销必不可少。
很多人会嘲笑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业现状,但是大周期来看,过去十年和现在全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一对比,还是能发现数字化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身边做基础研究的人还是少数,但是我认为大部分人能在应用上做好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易了。
以我自己举例,我也不是聪敏过人之人,基础性研究和科学目前为止我还没建立起很强的自信,但是好在我们行业够多,场景都丰富,做好应用创新一样有意义。
我们也看到有些行业也做了一些突破,比如人工智能和客服领域,在风控领域,当然前提是要有大量数据积累。
还有基于大数据的模型训练,预测和推荐是属于比较前沿的应用范围了。
作为前几年依赖大数据,并且成功做出大数据产品的公司来讲,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了,而那些大数据还未开采的公司,势必还需要花费开采成本,才能享受到数据带来的红利。
作为行业从业者,有机会单独出一篇文章讲讲现在的技术到哪一步了,我们可以应用哪些技术我觉得也很有必要,我们可以不懂技术,但是如果连技术的前沿都不懂,势必要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对于怎么做,当然也不要忘记数字化转型也要配合组织和人才的转型,这是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成功的核心。
找一堆不懂的人来做数字化转型,或者找一堆好苗子,但是不好好培养和成长,注定是结不出好果子。
最后做不好数字化转型,把锅丢给数字化命题或者咨询公司,这本身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国家级大趋势下,错过岂不可惜!
从小白到资深,一文讲清楚商业模式梳理怎么做?
电商认知:对比线下消费场景,理解线上业务逻辑
别做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