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罗辑思维》

按:本文来源于2017年1月份,弘爱读书群讨论《罗辑思维》形成的文字。虽然是群里讨论(录入自己的文字),但不会影响全文阅读。

我听了蛮多《罗辑思维》的,我觉得罗胖能用这个平台把一些经典著作或畅畅书的内容进行提炼,集结成干货在平台上发售,从而能够引导大家去阅读这些书籍,将是功莫大焉!但大家须警惕的是,罗胖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对于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会提及。

当然罗胖、高晓松都是当下网红,网红靠的就是流量,他们需要迎合当下最活跃的人群(基本是85后或90后)的口味,说简单点就是是这些群体是他们的客户群。

窦文涛也不忌讳说自己是网红,但是一档节目能够存在差不多20年,这网红也是牛逼闪闪的。

《锵锵三人行》起初的几年,可是讲黄段子和荤段子起来的。当时要是自媒体发达,可能被吐槽的面目全非。

窦文涛做过一档单人脱口秀《名士风流》,相当精彩,窦文涛自带名士风采,更有老派文人的书卷气,这是两个精明的书商(罗胖和吴晓波)不可比拟的。

我只能说年龄的代沟和知识的迭代,这可能很难逆转。昨晚《时间的朋友2016》,出来一大堆金句,够碎片化,也够断章取义的。

现在碎片化阅读直接体现在PPT上,标题上,应该是罗永浩开了先河,今年罗胖把它放到更大。

《时间的朋友2016》,我可以说开启了碎片化阅读的新纪元。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观点,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时间的朋友2016》这些观点在马老师和邓老师眼里不值一提,但文青拿来装逼还是蛮有品味的。

前几年宋鸿兵很火的时候,上了锵锵录节目,但被梁文道看出破绽来了,后面录制好了就没播出来。说明《锵锵三人行》对嘉宾的背景和身份还是卡的很严的。

干货纵容了碎片化阅读。现代人对知识的焦虑有目共睹。一方面,社会竞争激烈,学习的需求剧增;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时长却让人们止步于系统学习,停留在拾掇信息碎片的阶段。

然而,无论是“精华”图书,还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干货文章,都不是解决知识焦虑症的绝世良方,反而纵容了我们对碎片化阅读的依赖,对实用主义的盲从。

2016年初,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推出“得到”应用,将经典著作的内容进行提炼,集结成“干货版图书”后出售。对深奥的社科书籍,他们断章取义地把一些精彩的观点和结论拿出来,甚至只是抽出一些为人生实践提供指导的内容。而书中详尽的论述,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会提及。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片化的《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