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学校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因此,达成这一目标势必要有高素养的教师队伍。
影响教师教育素养的因素有哪些呢?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他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包涵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深刻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叫学科知识)。
二是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
三是教师的语言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个近2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我对这一点的感受颇为深刻。课上得好与坏,取决于备课情况,而备课的关键在于解读教材。语文教材的解读特别考验老师的学科知识素养,就我而言,越教越深感要吃透教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是碰上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有一定"背景储存"的内容,很快就能玩味透彻,对教材了如指掌了,上课的方法也就自己蹦出来了。课堂上,老师注意力的中心不是授课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课上,老师讲课有趣、左右逢源,引导巧妙、准确;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轻松、高效。有些情况下,解读教材会力不从心。教师没完全弄清楚教材、准备不充分而走进课堂,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授课内容和程序上,基本上只能"按图索骥",丝毫没有精力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更不可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了。
"教师在他所教的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如此说。那么,教师的教育素养从何而来?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有着独立人格和丰富的情感的儿童或青少年,所以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能读懂儿童。善于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是了解儿童的前提,还要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当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了解影响他的智力发展的解剖生理因素。关于解剖学和生理学、心理学和缺陷教育学的书籍,应当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必备书。他还说,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和所举的例子相比,我彻底没有了自以为教育素养不错的底气了。除了上师范的时候混混沌沌地学过几天心理学,工作以后再也没有摸过任何心理学书籍,更谈不上生理学、解剖学之类了。现在看来,工作中经常遇到来自学生的"顽疾"使我束手无策,并非"顽疾"不能"冶",而是我缺乏治疗"顽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很早就意识到教师语言对课堂的重要性,尤其是语文课。我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流畅、精练、甚至生动,因为我觉得老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以及语言能力发展,同时也能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案例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20年前,他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讲解。他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是精疲力竭了。他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这使他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而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后来听课,他把教师的讲解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在校务会上读了这些记录,问同事们,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对所讲解的事物毫无了解的人,能不能听得懂。在座的老师痛苦而又为难的回答:什么也听不懂。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的确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教育素养关系着学生的智力劳动发展,也关乎自身的职业成就。因而,多读书,多思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每一位教师应该秉持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