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工厂”即将消失?富士康熄灯工厂试运营 员工数量恐锐减

2018年6月8日,全球知名代工企业富士康正式在上交所上市,这个曾经的苹果加工厂在经历了2018年苹果在中国的折戟后,并没有随之一蹶不振,全年营收超过4100亿元,净利润高达169亿元。而在富士康上市之后,股价一路高涨,董事长郭台铭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达到490亿,成为了台湾首富。


曾经的富士康就是一个传统的加工厂,无数的工人在车间干着流水线的活,看上去就没什么技术含量,虽然是代工巨头,但是说白了就是用最廉价的劳动力给高科技打工,赚钱的大头都被别人拿走了。进入互联网时代,郭台铭对这种现状也很是不满,富士康决定转型,从传统代工厂向工业互联网高科技公司转变,而此次上市募集267亿元就是用“工业互联”的噱头。


2018年富士康员工数量超过25万人,在净利润169亿的情况下,富士康的工人工资支出为212亿元,可见郭台铭对于员工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换算成平均工资就月薪超过七千。 但是在这25万人里,一线工人的数量明显占比最大,这一大部分群体的工资又是多少呢?想来肯定是大大低于平均数的,调查显示,80%的工资都被20%的高管领走,所以很多人都称富士康为“血汗工厂”。


说起富士康,不得不提鸿海精密,这家全球500强企业才是郭台铭的资产来源,而富士康不过是其旗下的子公司,鸿海精密作为全球500强排名最高的民企,实力还在阿里、华为之上呢,而富士康就是鸿海精密大陆业务分拆而来的。与苹果的合作,是富士康真正腾飞的开始,随着苹果手机在全球销量的增长,富士康的订单越来越多,很快就成为了代工厂行业的巨头。


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导致一线流水工人的压力倍增,虽然富士康的发展变好了,但是口碑却不断下滑,屡屡传出员工跳楼事件,给富士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富士康的转型也就不可避免了。当富士康把转型目标放在科技行业的时候,作为一个纯粹的代工厂,要工人可能一声吆喝一大片,但是要技术却是无从下手。面对这种困境,富士康只能加大研发力度,网罗各种科技人才。


2018年,富士康投入用于研发的费用近90亿元,整个企业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9.2%,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同为科技公司的比亚迪和小米。当然,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动化效率提升15%就是最好的体现。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富士康还把目光放在发展工业互联网上,针对以前繁重单一的流水线,富士康开发人工机器人初见成效。


在2018年的财报中,富士康提到了“熄灯工厂”,在样板改造中,在不开灯的情况下,全程没有工人参与,人工机器人自动运转,大大的降低了工人成本和工作效率,全年实现了47.6亿元的营收,效率则提高了30%,库存周期降低15%。深圳熄灯工厂的成功运营给了富士康更大的信心,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熄灯工厂的试运营,一旦熄灯工厂的运营技术更加成熟,相信在未来富士康在成本和效率上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在员工方面恐怕也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减少,也将是富士康转型走科技工厂的一大步。


从目前看,富士康的转型之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在转型的过程总会遇到些挫折,但是只要能够挺过去,富士康的未来还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富士康的发展也是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证明要想在时代的步伐中坚定的走下去就得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坐在以前的基础上停步不前,抓住市场的风向提前转向才能跟随潮流。而富士康在转型中做的最好的就是能够不吝科研投入,要想跨进不熟悉的行业就得交出该缴纳的学费,虽然在前期的投资成本上大幅度提升,但是一旦转型成功带来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很多人对富士康的争议都是“血汗工厂”,殊不知因为科技成本的投入,人才的作用性自然变得更加重要,要想获取更多的人才必然要付出更丰厚的报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有更多的能力,自然就能成为那些平均值以上的薪资待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血汗工厂”即将消失?富士康熄灯工厂试运营 员工数量恐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