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语言是内心能量和物质世界的桥梁(第2节)笔记+作业

我们的外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显现,而语言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语言就像放大器一样,将我们内心世界放大到外部世界中。因此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在使用时也是需要有警醒和有觉知的。

我们的外部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一块砖,一块砖的搭建起来的。当我们输出一块坏砖,并放置在坏的位置上,可想而知,搭建的房子也是不漂亮不结实的,我们需要注意输出语言的过程。

当我们在说话时,是希望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为什么我们输出却是伤害关系和伤害孩子的话语?

低效输出却停不下来的原因主要包括四类:

第一类:自动化驾驶。

自动化驾驶也即自动化思维,并没有考虑什么目的意图,而是顺着自己的情绪和惯性路径去走。因为原来路径很熟练,不自觉便使用了原来的路径方式,而无法停下来。

就像原生家庭一样,我们很多思维都是顺着原生家庭而来的,所以在无觉知的情况下,还是会按照原来的路径去走。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拆解原来的限制性思维模式,不再按照原来的限制性信念去自动化驾驶,停下来,去采用构建新方式。

第二类:伪勤奋模式。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路灯下找钥匙,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路人问他怎么还在这里找呢?他说因为这里亮。这个故事非常形象的反映了伪勤奋模式。我们在一个错误的地方用很多力气去寻找,结果可想而知。

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便是伪勤奋模式,也即,行动上的勤奋,思想上的懒惰。

当原来方式已经不奏效时,我们所做的应该是,思想上开启战略性思维,而不是继续使用原来的勤奋模式。

这便是熟练的无能,也即很熟练但是无效,好像很勤奋,好像很努力,好像很拼命,但是结果无效。这时候便需要到一个不熟练的场域中去学习,开启一个新路径,开启一个新场域,开启新的思维方式。

第三类:认知盲区。

我们停不下来原来的方式,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还有其他方式。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其它内容在认知范畴之外时,完全无法尝试新的方式。

只和认知的人的在一起,便只能得到已知的事情,而无法产生新的认知。因为一个人能走近你,肯定是价值观人生观跟你很类似,久而久之,周围便只有这类人,所以当我们认知盲区上无法产生新的方式时,便需要跳出已有圈子,去外界去探索,去和你不一样的人接触。

很多时候判定一个人老了的标识是他没有好奇心了,当一个人没有好奇心,不愿和不敢去尝试新世界时,他变老了。当我们一直沉浸在原来模式中时,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还有别的可性能了。

第四类:无意识状态。

当我们内在有一个创伤,我们会无意识的也去让孩子有这样方面的创伤。虽然理论上我们多么不喜欢这样,但是潜意识中,我们还是传递给孩子我们的创伤。

例如,父母很焦虑时,便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父母很担心时间不够用时,便会把时间匮乏传递给孩子;我们不自觉或者无意识的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都在这样做。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我们自己。调整我们自己就是在做善事。当你好了,你周围人也会变好,孩子会变好,不传递不良情绪,所以成长自己就是在做善事,做功德。


第二课作业:继续第一课表达时的目标和表达出来的话语能够一致,还可以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吗?

继续我和孩子的沟通,我希望孩子能够自信和健康的成长,目前我和他的沟通方式没有做到。

我和他沟通的目标是,我希望他能够先做完作业,再去看电视,这样我们都会舒服些,而且不会吵架。但是,我表达出的话语变成“你走吧,你去找你爸爸吧,不要回来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并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我的表达偏离了我的意图。并且,创造除了新的沟通问题,让我后悔不已。

我想我有很好的处理方式和沟通方式:

在孩子起床后,我可以拉着他去跑步,回家了真诚邀请他写作业,能够好好地做完,询问他我可以做什么来帮助你完成你的作业,好让我们两个的相处方式更加平和,不总以作业为生气导火索。

当孩子又拖延又以生命无意义的方式躺着不动时,我需要平和的等待他,促进他去做事情。或者,拿着作业到麦当劳去写作业,写完再回家。

发生不良沟通时,也能很平和的对待,虽然我知道这很难做到,但是,我必须这样去改善自己。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可以的。

另外,我自己也需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去做出榜样的力量。

我能不再生气吗?我能做到,孩子就能做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模块:语言是内心能量和物质世界的桥梁(第2节)笔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