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你活成了那个你最讨厌的人了吗?

《局外人》是加缪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花了小半周把它给啃完了。

老实说,初看这本小说,我觉得特无聊。感觉就像是在看流水账,而且完全看不出这本书有什么值得我看下去的地方,记录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东西呀,还真不如去看武侠小说呢。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看导读,我到现在也还是不会明白这本书讲的究竟什么。之所以继续看也只是因为太出名了,庆幸自己选择耐着性子把它翻完,才没有错过这么一部好作品。

整本书分为了一二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刚失去母亲的主人公默尔索经历的一系列流水账式的记录,第二部分则是说默尔索意外枪杀一个阿拉伯人被起诉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故事。但是最让我感觉意外的是这本书的结局。默尔索最终被判处死刑,但并不是因为他意外的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最终被判处死刑。这样的结局让我感觉到有一些的意外,甚至是荒诞。有很多人说是因为默尔索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但我反而觉得他是活出了真正的自我,只是出于当时的环境,他的自我奠定了他最终的结局。

仔细想想,《局外人》这个名字还真的是恰到好处。

我们每个人不也都一直生活在一个局里面吗?谁又能逃的了呢?必须恪守的法律法规,约定俗成的道德品格。更可怕的是那些总是打着为你好的苦口婆心。

在这个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大家在做着各样的事情。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主流,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非主流。大学毕业了就要考公、考研;年纪到了就要结婚生子;害怕被孤立就要逼着自己融入大环境。似乎不按照这个流程来你就会成为一个局外人,你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非主流,你就会变成一个异类。可是,主流的你真的快乐吗?这些东西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吗?你做这件事到底是因为你自己想做呢?还是只是因为大部分的人这样做,而你,觉得也应该这样做呢?内心的自我和主流的环境该要何去何从?是否也像《都挺好》中苏明玉说的那样,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呢?

回想起今年年初的时候,办过一场关于《被讨厌的勇气》的主题读书会,当天分享的内容已经基本忘记的差不多了,但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非常深刻,那就是人生课题。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扮演着职场人士,学生,儿女,父母,朋友等等诸多的角色,当然也就会有很多人对我们的期待,希望我们应该XXXX样,觉得我们应该XXX样的各种声音。这其中有些是我们自己希望的,当然也有不希望但觉得那是别人对我们好而逼着自己去做的。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就提出一个观点,别人希望你怎么样,那是你别人的课题,和你没有关系。而你想怎么样才是你的课题,这才是你真正应该要做好的。很无情对不对,但我觉得这恰巧也就是默尔索在《局外人》中的人物体现。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屈服法官对他的设定好的台词,一切只坚持做真实的自己,做好自己的课题。

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表里不一,他们所做的往往不是内心真正的渴求,但是因为惧怕排斥和疏远,惧怕孤独,只能过着妥协的生活。

加缪在《局外人》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你可以选择不成为社会麻木机器上的零件,可以保持真我,即使做一个被放逐的局外人。因为这种“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丢弃了自我的“真”,人生就只是一场与自我无关的荒谬表演。

也许你会说,我做不到像默尔索那样坚持真我,可能也做不到像阿德勒说的那样,不管别人的课题,只做好自己的课题。但是否可以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实现自己想实现东西,爱自己想爱的人。让自己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真的想做,而不是别人觉得你应该要做。

毕竟一辈子就那么几天,不活的有趣点又怎么对得起自己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外人》:你活成了那个你最讨厌的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