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熊孩子
最后的最后
希望我们都是熊大人
“
有一些人,在20多岁时已经死了,只是到80岁才埋葬。
”
仿佛是约定俗成的,人到了二十几岁的年龄,就忘了少年时的轻狂。
当年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转眼间成熟稳重,甘于成为无聊的大人。
1
一位丹麦摄影师Peter,曾经在曼哈顿的一个中央火车站外,分别在几个星期内驻守在不同的地点,拍摄下行人们的千百种姿态,并对同一地点的所有纪实照片进行叠加,拍摄了作品《Babel Tales》虚构出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未曾存在过的瞬间。像这样
正是在看遍了这么多人来人往后,Peter萌生出了在一片混乱中寻找“常态”的想法。他设想,从中央车站出发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目的地,当他们从地点A 前往地点 B 时,或许会有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
于是peter驻守在纽约曼哈顿第42 街和范德比尔特大道相交的角落里,每天早上8:30 — 9:30在这街角捕抓这行色匆匆的纽约客们。就这样坚持了九年。
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地点,并没有刻意去记住每张陌生的脸,只是用一种非常简单的记录仪式的方式。在这样的坚持下,不意间,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他抓拍的人,有的被多次拍到,还有多年后才再次突然出现的!表情动作还和多年前的自己不谋而合!
这些相片,前后相隔最多者,是九年。
开始我想,这是多么神奇的缘分啊。
可是细细一想,一个人的生活得有多一成不变,才能让这缘分产生啊!
而这九年的一成不变可能也不是仅仅九年而已,在这九年以外,你是否也徘徊在这日复一日当中?
细思极恐。
花费了9年的时间,或许这重复的生活令人无聊,不过这些重复的照片却显得有趣。尽管它们拍摄于不同的时间,有些照片之间的间隔甚至长达数年,但他们描绘的都市生活的重复感,不禁让人感到唏嘘。
2
这是个开放的时代,保守却是大多数;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束缚却是常伴左右;这是个有趣的时代,无聊却是大多数人的消遣。
大家都宣扬着开放,个性自由,本应很有趣。
可是,为了生活,大多数的我们都毅然放弃曾经的一腔热血,归于平淡。不是说平淡不好,我只想问,你甘心吗?
为了不遭人笑话和批判,为工作而工作,在合适的年龄,为结婚而结婚,为生子而生子,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样。
在一切归于柴米油盐之后,抱怨生活变得乏味,下班在家无所事事。除了睡觉、刷朋友圈、玩游戏,什么也不想做,对其他事情也提不起兴趣。
所宣扬的和真正去做的天南地北,然后,站在各种角度去批判去嘲笑不按部就班的人。
然而,这竟是主流。
说好的开放,说好的自由呢?连包容不同的选择都做不到,谈何自由开放?
说到底,开放与保守,自由与束缚都是个人的选择而已。凭什么你就有资格评判我的选择?
真正的自由开放应该是,我选择开放,你选择保守,他选择束缚,她选择自由……都是自由的,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只要不伤及他人,不违反法律,谁都没资格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指责谁,这才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应有的原则。
正如莫言所说,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3
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当我们还是熊孩子的时候,对什么都好奇,总是不折腾个一整天不罢休,我们却乐此不疲。但二三十岁的我们,身体正好,也没折腾多少事,却往往总觉得累,对很多事情也没了兴趣。
一直没搞懂这是什么原理。直到我喜欢上了旅行。
旅行的时候,天天顶着太阳暴走几十公里,还精力充沛,可是回到家,去工作,虽然也没觉得多累,可是总少了那种精力充沛的感觉。
原来与年龄无关,区别在于,一个是出于乐趣,一个出于迫不得已。
我们用我们的好奇心,用我们制造乐趣的能力,换来成长,换来甘于无聊的的心。
或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让我们甘于无聊,但即使这是主流,我仍然希望你和我都有勇气不一样,拒绝成为无聊的大人。
拒绝无聊,不一定要有诗和远方,却一定要有一颗像少年时代那样炽热的好奇心和装满奇思妙想的脑袋。我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实从没缺失,只是我们再也不习惯用这些心思看待生活。
除了生活的苟且,除了诗和远方,生活还有很多可能性。
你可以不心存高远,但至少不重复昨日,每天干点不一样的事。比如今天做顿别致的早餐,明天玩玩尘封的滑板,后天学学曾经很想学的技能……让每天不一样,一年活足365天。
打败无聊的不一定是远方,但是一定是一颗少年心。
有一颗足够有趣的心,又何愁没有乐趣?
是时候重拾这颗少年心了,是时候做出抉择里了。
拒绝做不喜欢的事,比如不做讨厌的工作;拒绝用无聊打发无聊,比如少点玩手机;拒绝去爱不爱的人,比如不将就嫁和娶。
然后,在心中存个放大镜,认真去看看这个世界,发掘生活中那些隐藏于小巷缝隙间别致的乐趣,做个有趣的人。
拒绝不是反对,是认清自己内心的期许,作出的最优选择。
反正最坏不过被人说说笑笑,当作另类。另类不可耻,活成芸芸众生的模样才失色呢。
而甘于无聊,最好也不过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