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护犊子”的熊家长

熊孩子让我们咬牙切齿,

但熊家长更让我们愤懑不平

文 / 凉爽


熊孩子,许多人心中的行走噩梦。

熊家长,让人闻风丧胆,躲避不及。

电影《奇迹男孩》中,有一位喜欢欺负男主人公奥吉的富二代同学,他叫朱利安,他把写满诅咒的纸条放在奥吉书包,甚至把班级合照中的奥吉PS掉,在背后写了骂人的话。


图始曼先生请了朱利安的家长来学校,朱利安的妈妈觉得自己孩子的做法没有过失,还认为是奥吉吓到了他让儿子做噩梦。面对捐献了大笔资金给学校又咄咄逼人的家长,图始曼先生毫不示弱。


小孩在高铁上大吵大闹、公放动画片和音乐,你好言相劝,他家人反倒呵斥:又不是吵到你,管我们干什么?


亲戚的孩子嚷嚷着要看你新买的苹果产品,你怕他弄坏,结果他家长来一句:给小孩子玩一下怎么了,又不是故意弄坏你的?怎么还和孩子一般见识?


迪士尼幼儿园一条长队中,年轻女孩跟家长反馈一下八岁的儿子行为不当,其母亲没有教育儿子,反倒在公众场合大打大骂。


虽说淘气是儿童的天性,熊孩子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破坏力,更缺少一定的敬畏之心。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在给他们摇旗助威。


熊孩子让我们咬牙切齿,但是非颠倒熊的家长更让我们愤懑不平。


熊家长之所以为熊家长,因为他们遇到孩子做错事,别人来投诉时的第一反应不是道歉,而是指责对方有错在先,用各种理由给孩子洗白,逃避责任,还有可能恶人先告状,反咬你让你陷于不利之地。


熊孩子背后的熊父母

纪伯伦写过一段诗歌: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熊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位只会宠溺、纵容的熊家长,从而助长熊孩子任性的气焰。


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秩序、影响到别人要道歉、弄坏了东西要赔偿,这些都是文明社会中最基本的准则。

一个有正常的三观和责任感的人,都会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不便后,立即向他人道歉,而后纠正自己。


熊孩子没有正确的三观,更没有责任感。熊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脸面,不惜颠倒黑白。而孩子,在没到法定承担自主责任的年龄前“胡作非为”,丝毫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纵容他们一次次挑战别人的底线,一次次作恶而不自知。


很多家长相信“小孩就是这样调皮,长大后自动会懂事的”。责任感、有礼貌、尊重他人边界、不伤害他人,这些最基本的品质应当是从小的言传身教来培育的。


你不教育孩子,却成为他“肇事”的包庇者,这是在为他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做任何事不用负责,可以没礼貌,也可以伤害他人,只要自己愿意,因为你是小孩子,万事有父母,没人敢批评和欺负你。


在没有制度约束和惩罚的条件下,孩子更容易做出野蛮的举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显示,青少年罪犯(14-25岁)在刑事罪犯总数中占比14.37%。犯罪学上,犯罪的年龄越小,次数越多,长大以后成为惯犯、累犯的越多。

据统计,初犯年龄小于11岁的,有65%的人会再犯;在成年累犯率中,大约88%的人曾为违法犯罪少年。

长大后再要求他有礼貌懂规矩难上加难。如果将来出大乱子,就不会是赔钱道歉这么简单了。他们将越来越自我中心,缺乏共情,难以交友,与人争吵等酿成的大祸也越来越不可收拾。再到他付出真正的代价,已经晚了。

如何避免成为熊父母


我们说,穷养还是富养,其实都不如教养。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适当的惩罚

许多“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概念。


爱与罚并不冲突,正面管教与惩罚式的管教也不冲突。我们并不是推崇体罚。但是对于教育来说,“界限分明的惩罚”非常必要。家长必须向孩子明确,某些严重的错误不能触犯,触犯会带来惩罚。比如孩子故意伤人,此情况必须严肃对待。孩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一直是好榜样

家长本人友善、正直,而这种表现必须“从一而终”,不能在孩子面前就“演”,在其他场合就“原形毕露”。


有位妈妈带着孩子坐飞机,怕打扰到乘客非常抱歉。便给所有乘客发了一份小礼物,里面装着耳塞和小糖果,并附上了一张卡片,表示抱歉。到了孩子长大,这种习惯也应该沿袭。不要妄想一个骂街泼妇能够养育一个文静礼貌的孩子。


3、“汉堡包式”的教育

肯定+批评+鼓励,也就是把批评夹在鼓励里面,用更多的鼓励引导孩子做出好行为。


比如3岁以上的孩子因抢玩具打架,父母了解情况后,可以这样去表达:“我知道宝宝太喜欢这个玩具,有爱心和责任感,想要一直照顾好自己的玩具。但是如果别人也想玩,我们不能动手打人,这样是不礼貌的。宝宝也希望小伙伴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分享给你对吗,我们可以适当分享,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4、言行一致

让孩子尊重你说的话,首先你要说话算话。


除了不听话、喜欢使用暴力,熊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耍赖皮

不能用不断妥协的语言“唬弄”孩子,发出毫无威严的威胁。当你跟孩子命令说“吃太多糖会蛀牙,这是最后两颗糖了,不能吃更多了”,孩子答应后,家长只能给孩子两颗,无论孩子如何撒泼。你多给的每一颗糖,都是诱导孩子言而无信的罪魁祸首。


言行合一,孩子才能学会有原则、有诚信地处理事情。

如果孩子之间的矛盾久久僵直未能解决,家长应该适当介入。先了解事情缘由,再以客观角度提供解决方法。大人不可能24小时跟着他,小孩子自己的事情应尽量让他们自行解决,以锻炼他们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要记住,你认为“欺负”你孩子的孩子,也是其他家长的心肝宝贝,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自己孩子受委屈,而故意伪造事实。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不遇到熊孩子熊家长,但可以让自己不成为不受欢迎的熊家长,教育出好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护犊子”的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