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从人质到皇帝的逆袭

刘渊是中古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称帝的少数民族皇帝,他的一生堪称传奇,笔者对于刘渊的评价是十六个字“出身不凡,倾心汉化,屡失良机,趁乱起势”。

一.出身不凡。刘渊是汉代冒顿单于的直系后裔,其父刘豹被称“左贤王”,可见刘渊在匈奴族内具有极高贵的血统。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渊这一系归属的南匈奴依附东汉,被安置在五原塞,东汉末年,曹操发现境内的匈奴人日益繁盛,为防患于未然便将匈奴人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达到“弱其势”的目的,刘豹正是其中一部首领。刘渊可谓血统高贵,势力显赫。

曹操在抽烟:“匈奴太烦人了!”

二.倾心汉化。刘渊虽是蛮夷,但是作为“侍子”(少数民族为表忠心送贵族子弟在京城做人质)久居洛阳,师从汉家名儒,熟读中华典籍,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甚至比汉族学者还有见识。而且刘渊还发奋习武,传闻“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当时的很多名士都对这个能文能武的蛮夷小子赞不绝口。

三.屡失良机。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整个匈奴和汉族的历史就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中原政权本就对少数民族心怀戒心,刘渊作为人质居于洛阳的用意也正是汉族制衡少数民族之策,刘渊又如此卓尔不群,更为当权者警觉。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大臣王浑举荐刘渊领兵伐吴,另一大臣孔恂谏言刘渊平吴之后,自立为王,不会北归,司马炎听后“默然”,刘渊的第一次机会就这样错失了;不久,关陇一带氐族发生叛乱,大臣李惠推举刘渊领匈奴部众平叛,孔恂再次阻止,说让刘渊掌兵是“蛟龙复得云雨”,只能“一患未平又生一患”,司马炎又听从了孔恂的进谏,刘渊第二次良机又失去了;八王之乱期间,已被封为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眼见晋朝内乱渐成鼎沸之势,急不可耐的想回到匈奴住地,纠集人马,进取中原,可成都王司马颖太想刘渊辅佐自己,不予放行,第三次良机,又白白失去了!

怎么有点像诸葛亮?

四.趁乱起势。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在司马颖账下期间,急如蚂蚁的刘渊也没闲着,他早早密令族叔刘宣召集五部人马,伺机而动。机会终于来了!公元304年,王浚攻打司马颖,司马颖独木难支,刘渊趁机进言,声称愿意召集五部匈奴,和司马颖共赴国难,即便司马颖有所怀疑,但也绝无良策抵御眼前之敌,只好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放刘渊北去了。

图片发自App

这下,真可谓“利刃出刀鞘,蛟龙得云雨”。没过多久,刘渊便集合大军,进军中原,并自立汉王,又于308年正式称帝。当年那个当作人质的蛮夷小子,成为了第一个在中国内地称帝的少数民族帝王,其后开启的五胡乱华,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不愿意回首的最黑暗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渊——从人质到皇帝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