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隐入尘烟》

总是把《隐入尘烟》记岔,觉得是《隐入尘埃》,网上搜索,给我一个答案,借用一首小诗,死后回归于整个天地。

整部电影非常流畅,画面饱和度高,镜头感也很诗意,可以看得出来是导演熟悉的故事,所以拍起来十分流畅。近些年,我们的电影不是大主题叙事,就是沉迷爱情青春伤痛,书写过于狭窄。这样一部关注底层生存,又不是以俯视视角的,实在难得。很多朋友看之前觉得很平淡,看后总是触动记忆深处的伤痛,又更爱这部电影,有的说是父母爱情,有的说是乡人冷漠,有的说是贫穷使人低贱……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储蓄池,导演拍的从容流畅,给予观众的解读空间也很辽阔。

批判现实的作品习惯站在俯视角度为弱者呼吁,向强权挑战的道德崇高感给了影院中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观众以爽感,似乎也有一个隐形的叙述者在为我们的不公鸣不平。这五四之后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在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之后加深了这一书写模式。但批判之后?启蒙之后呢?面对现实中诸多问题,依旧无解,于是我们开始用爱国和爱情转移自己的痛苦,这也是大主题叙事和爱国故事卖座的原因。看一段置身事外的故事,无论是激昂的爱国情还是怦然心动的爱情,都可以在这样的故事中很快抽离。

而《隐入尘烟》,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村落里最底层人的“痛”与“乐”。老四经历生活的贫瘠,买卖稻谷的不公,村人的拒绝,亲人的遗忘……但他似乎又天然带着哲人的思考,关于稻子、关于驴的叙述,整个片子也可以看作是老四独白,或者是导演对乡土的理解藉由老四之口表达出来,在美学意义上重建了西北乡土生活,老四和贵英的坚强,他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给予了一个完整呈现。这种呈现在后疫情时代是很难得,也治愈了一部分人的社会性抑郁,从老四和贵英积极、乐观、勇敢、爱的生活哲学中看到希望,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同时,老四的柔情和决然赴死给贵英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还是一个男性视角的故事,贵英的故事隐于老四背后,海清老师的演技还是精绝,在片子中彷佛就是贵英,这份对演技和故事的执着和沉浸很值得我们敬佩,也许,这个时代苦好演员久矣,也苦敢于扮演底层角色的好演员久矣。太多都市故事的讲述太陈词滥调,他们既看不上郭敬明式的浮夸,又无法摆脱纸醉金迷、高高在上的书写。回到贵英的故事,她的病痛,她之前的故事,她死后的故事,我们都一无所知,看得到其实还是老四,老四最后住进新房,其实蛮杀人诛心的。如果是我,可能写成侄子拖走老四的行李,住进老四的新房,为了省钱,给老四和贵英埋在一起,也没有葬礼。

结局是悲是喜,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解读,但我还是喜欢这个故事的陈述,有朝一日,想去西北走走,看看那里的麦田,看看那里的沙漠,也看看那里土坯造的房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评《隐入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