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封来自女儿班主任写来的信,感慨万千

      上午正在处理公司合同,电脑突然传来熟悉的QQ消息声,想必是女儿班上学习通知之类。

      不敢怠慢,忙点击查看。一看吓一跳,原本以为是短短几横排,几眼看下去似乎没个头,便先搁置继续处理文件。再回过头细看文字时,发现原来是班主任写给家长们的一封信,关于“家校如何共同培养孩子的静气”。

       这主题,我喜欢。

       于是毫不夸张地泡杯茶,细细品读起来。

       原文如下:


***班各位爱孩子的父母:

上午好!

很高兴——因为孩子,我们成为合作者;因为孩子,有空的时候,我就尽量跟大家多唠唠。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主题是——让我们共同培养孩子的静气。

希望大家抽出时间来认真阅读,这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珍爱。将来也会成为孩子们小学阶段珍贵的记忆。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家长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些古语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就是向世界汲取生命的能量。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待考试,你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总是有很多小动作或者总是要找周围的人说话,甚至无端扰乱课堂,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尤其是在现在都快上五年级了的年龄段,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不要以为孩子只是调皮,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不要以为大了自然就好了,这其实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心智状态。这预示着,您要正面面对、积极干预、努力作为,您要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了。日复一日这样下去,孩子必然要被淘汰的。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家长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孩子说话。当你除了叫喊,除了发飙,除了狂躁,已经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时候,孩子已经被你训练成“很难对付的人”了。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是不能期待教师的“和风细雨”对他产生作用的。

一个问题: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原因在哪里呢?大约因为你说的是老一套,你的话孩子早就厌烦了;说不定,你的语言还不够卫生,而脏话,最容易污染灵魂,毁掉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宁静和清洁;也有可能,你无法引领你的孩子,你的思想、见识、格局,都无法做孩子的人生导师,甚至你的知识更新的速度还赶不上你的孩子,你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节奏,无法跟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有营养的、有建树的交流和沟通;还有可能,你自己都不成熟,你的幼稚、不理性、不客观、不公平,甚至你的坏情绪全部拿孩子当做一个口子来释放……

都说孩子服教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语言相对丰富,能以其内容的新鲜吸引孩子。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何处?是读书──日不间断的读书。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你、聆听你。试着这样逼迫自己: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如果觉得很难,那就意味着——你该读书了。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更多时候,不需要你有意去培养──你放下手机,你津津有味的阅读,对于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

在这里,老师要特别提到咱们班的几个孩子——小明、小红、小花、小亮(化名)。她们上课非常专注,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无论什么课,都能不受别人的干扰。老师感觉,这就是“书的熏陶”。——常常在课间的时候,这几个静心的女孩,哪怕身边有其他同学在玩闹,她们也能一脸的安静,沉浸在书中。还有他们的作业登记,常常会写很多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目,有的时候还会写自己对某一些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如,小红就会常常在作业登记本上表达一些她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见解,而小红妈妈(有时候是爸爸)如果看到孩子的见解不到位,就会写上很大段的话,跟孩子进行探讨和交流(见下图),这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互动,孩子和父母都从中获益良多。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心理层面上,获得很大的安全感和慰藉:爸爸妈妈是和我在一起的。还有小花,她也会常常跟爸爸妈妈探讨一些阅读中想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有时候上学的路上,还在跟爸爸谈论问题。这样的孩子,她们的生命,每一天,每一日,都是在被滋养的。她的成长是不间断的。由此带来的,必然是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个表现的全面开花。

老师喜欢并欣赏爱读书的孩子,她们连同“书”一起留在了老师的心里。老师喜欢并欣赏能静得下心的孩子,他们是在认真做事、认真做学问。

因此,请试试看吧。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有静气的人,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求的幸福。@全体成员


       这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足足1874个字。字里行间透着一位老师的真诚,透着对孩子们满满的爱,更透着一位老师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最中肯的建议。

       我把这篇文章拷贝下来打印,分别拿给女儿的外婆外公阅读,他们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家庭教育陪伴者之一,非常有必要了解老师对孩子们的期许,了解自己在家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做到以身作则。

       这一篇文章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在过去的二十五年多的职业生涯里,我从事过天底下两个最幸福的职业。其一,当了十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个职业环境单纯,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是笑容多多;其二,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了近十五年。行业地位高却忙碌得失了踪影。

       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它的喜怒哀乐。

       我深知中国体制内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繁琐与单调重复。

       如果不是因为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是因为对一群孩子有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是无法写出一篇近两千字的发自肺腑之言。句句真心,句句说中要害。深度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所扮演的不可替代性,老师恨不得一股脑儿都灌给家长。

       可,无动于衷地仍然止步不前,因为家长们“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认知局限性。更何况,为何要阅读,阅读什么书,如何阅读,阅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很多家庭教育中的“引路人”都无从知道,又谈如何教育孩子呢?

       与其说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认清学习的意义,倒不如让家长们先做“第一批学生”,见缝插针地了解当代社会下祖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孩子如何实现快乐学习,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快乐阅读。解铃还须系铃人。

       家长有充分的意识了解教育的步骤,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家校共建教育环境”。那些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的家长,就不存在“响鼓不用重锤”一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收到一封来自女儿班主任写来的信,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