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回顾及未来展望-17末18初

突然想起写这个,只是因为想写一个回顾性的东西。世界变化太快,而我一再的错过。所以,留下些东西吧。

17年回顾

1.比特币
第一个想起来的词是比特币。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东西大约是念大学时候的事情吧。具体年份记不太清了。知识大概的记得是从《电脑报》或者《微型计算机》上看到的相关说明。当时的挖矿办法是加入一个矿池,把矿池里的计算机的运算能力都拿出来一起挖。挖到以后平分。处于鼓励使用的目的,有的矿池刚加入的时候会免费赠送大概在万分之一再往下这个数量级的比特别。当时感觉这么少的东西能干啥。注册了一个钱包,玩儿了几分钟就没再管它。以现在的行情,1BTC大约值8万人民币,当时送的比特币大概值几块人民币吧。
比特币疯涨应该是17年以来的事情,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云计算的项目增多。政府按照高新产业引进,各类配套设施都有非常优惠的政策(部分项目自己都不用立线路,直接在我们公线上接电),美名其曰“云计算”。实际上都是挖矿的。
17年比特币的疯涨催生了很多衍生货币,莱特币、以太币、狗币。虽然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但是更多的怕不是奔着技术本身来的。有如当年互联网泡沫,只要加互联网仨字,什么东西都可以涨。所以,以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的火爆,更多的是泡沫。

2.全面屏
全面屏最初的概念似乎来自于小米的MIX,从宣传画上看,的确很经验。整个正面看不到任何传感器。这台手机横空出世的时候,大多数厂家还在研究怎么跟着三星把曲面屏做出效果。结果小米一出,风头立刻变了。所有厂家都开始研究全面屏。但是做的最好的,还是小米的MIX及MIX2。很多厂家的全面屏更多的是个噱头。包括苹果也加入了这场全面屏的战争,将iPhoneX做成了全面屏。但是斜刘海的设计,似乎并没有达到小米那样的惊艳感。三星暂时还没加入战斗。国内OV两厂(oppo/vivo)在这上面已经全面开战了。18年的战况,拭目以待吧。

3.小程序
17年年初,在更新路上一直不紧不慢的微信,推出了小程序(微信似乎很喜欢在中国农历新年前搞个大更新)。类似的想法Google在16年的I/O上也提出过,叫做“Instant Apps”。大背景是HTML5以及互联网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安卓越来越难解决的APP越多速度越慢的问题。部分App属于即来即走的App,单为了这样的场景经历下载、安装、登陆等过程,对用户来说不可谓不痛苦。Google后来弄的怎么样了,我不太清楚,7.0的版本里已经能看到这个功能的设置项了,国外是不是已经推开了。微信做这项工作,其实和很多国内的App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借助墙的优势,把国外的先进理念先拷回来,然后慢慢优化。
小程序已经上线一年,除了刚上线初期火过一阵子,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但是我个人依旧在用,美团外卖什么的,小程序虽不及App好用,但是胜在轻便,即来即走。但是在可见的未来,怕是这个功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安卓也开始要大力整治碎片化问题,谷歌回归我觉得只是时间问题,并且工信部之前也传出来搞了个统一推送联盟,这些问题解决了,将很大程度缓解安卓App越多越慢的问题。至于苹果,制约多装App的无非就是内存大小而已,并不能称为什么根本性问题。
18年初,微信又上线了小游戏,是小程序的多API版本,更接近于一个App。

4.创业泡沫
本来想单独写贾跃亭,但是又一想,其实是整体的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4年9月李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来的。到17年,创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火的话题,在一线城市走到哪里都能碰到创业者。更甚的是,众多90后、00后创业者涌现,以各种完全不着调的姿态。算是创业泡沫的一个缩影。而贾跃亭,则是创业泡沫的集大成者。从人设上来看,他更符合一个“正经的创业者”的身份。但是从所作所为来看,他所做的却和那些夸夸其他的90后、00后创业者没什么区别。乐视影业搞大后,就开始要做手机,手机没做成什么样子,又开始要做车。然后做着做着就跑美国了,就成老赖了。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难道这么多投贾跃亭、投神奇百货的投资人都是傻子吗?我觉得倒也未必,更深层的原因是房地产的钱不好挣了,而实体经济现在又到了一个瓶颈期。钱投出去才是钱,握在手里就是废纸。最终推动了泡沫的成型。这也未尝不是好事,一如当年的干部下海潮。再过几年的孩子,估计和我们想的就又不一样了,他们会更加激进,更加的不愿意给别人打工。进一步使体制内的年轻人减少。所以对于体制,我整体上是悲观的。

5.房地产
火了大概也有十余年了吧。两三年前我就开始看衰房市。房市再这样涨下去,就已经不是住不住的起的问题了,将会整体把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绑在一起。17年以来,新开盘的小区就很少听说了,而且很多楼盘处于勉强交了工,没办法继续平整小区,开发商资金链就断了的情况。经纬公寓号称是房子全卖出去了,但是晚上绕小区跑一圈,开灯的人家还是非常的少,说明大多数房都不是以一个急切地必需品买来的。当然,换个角度看,是不是也说明当今的人们很少整晚的都在家里呆着了?这个还真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6.不限量套餐
17年大约夏天的时候,联通开始推流量不限量套餐。伴随着的是大量互联网套餐出炉。这些套餐的特点是,流量便宜,用特定厂商的App免流,语音到和正常资费没什么区别。后来移动和电信也迅速跟进。并且还有送宽带,送IPTV。整体感觉就是,宽带也便宜了,IPTV也能免费看了,流量也不贵了,只有语音的费用一直没变化。也懒得想这后面的原因,当个17年的趋势记下吧。

7.音乐全面正版化
占据算法高地的网易云音乐终于败在了版权上。音乐界现在三家分立,腾讯拿下了版权的大头,阿里占据一部分,网易手里的版权最少。现在腾讯和阿里签了互相授权协议,网易上的歌只能一个接一个的下架。网易的推荐算法固然优秀,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了版权的网易不知道在音乐的路上还准备怎么走。

8.真人秀、选秀衰退,网综、网剧兴起
17年全年,没出现一个现象极的综艺。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视频平台都推出自己的网综,把观众进一步细化了。同时各类网剧兴起。17年,很难记起那部火爆的电视剧是电视台的了,大多都是各大视频平台自己拍的网剧。

10.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在17年兴起的非常快,但是衰退的也很快。前一天还在听某某网红传出天价签约费,隔日就听到播主讨薪。可谓“忽喇喇如大厦倾”。年底,王思聪搞了个“冲顶大会”,直播答题瓜分奖金的App,直播平台迅速跟进,暂时能看做是直播平台的一剂强心剂注入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规模的网络直播走入衰退,但是爹妈的朋友圈还是弥漫着快手这类App上拍出来的恶俗、老套的段子、情景剧,还有各类哗众取宠的所谓新闻。

11.共享经济
17年,共享单车全面铺开。共享经济的思路早已有之,包括最初的滴滴。只是执行到后期变了味,共享经济最后还是走上了老路。既有政策监管的原因,也有平台自身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状回顾及未来展望-17末18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