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对人的排斥 之四——工具取代医生的作用

​上一篇:技术对人的排斥 之三——医学的保育院

    医院的底气和气魄来源于高精尖的设备,检验员的能力来自检验科的仪器,医生的自信根基于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技术越来越先进,贡献越来越多的身体指标,医生和病人的交流也走向机械和单调。

在这一连串的逻辑中,不只是病人被消去,医生的灵性已经无处藏身。把诊断工作交给诊断仪器完成,表面上增加了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实际是对医生的排斥,从限制医生的感知能力出发,进一步限制医生的智慧判断。

这里具体分析检测工具对医生的取代。

医学检查工具已经非常发达,但还不够,很多身体表现还得医生感知,比如对面部的观察,胸部叩诊,统称为视触扣听;医学智能还不够先进,工具的输出还得医生解读,比如B超、X光、血细胞观察等,这就是医生的存在价值。

但人有各种不足,比如面色大面积潮红,每个人的感知各异,有人说这不是潮红,医学也无法武断他错了。策略就是技术改进,尽量避免人的参与,医学发展就体现为对人的随意性的压制。比如慢性胃炎的检查,如果内镜检查,就需要人去解读,可靠性就不高,不如病理取样,依靠显微镜的输出,科技改进后,人只需要正确地辨识和计数,可靠性就提升了。

事物有多种特性,有些是物体自身具备的,比如血液成分、尺寸、质量、压迫力度、运动或静止、数目、比重;有些要结合知觉者才能得出,假使没有眼睛,就无所谓颜色;没有耳朵,就谈不到声音,诸如此类;第三种需要结合大脑思考,比如孱弱、压力、平衡、趋势、健康、生命。这些,西医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应对。

第一种性质,有些相对好把握,可基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比如,测量对象的分子热运动会影响温度计的水银膨胀,这就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应的测量相对好实现,质量和尺寸、血液流动速度、白细胞的计数等都可以做到明确无误的测量。

有些虽说是身体的特性,但需要人的解读,比如X光片,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可发展人工智能算法,让机器解读。现在已经进行了大量尝试,有些已经接近或超过人的能力,接下来会有快速的发展,很快就能全面替代人类医生。

第二种性质看似主观,根本是基于物质的,就可由工具表达。诸如肺部啰音、皮肤黄染,其他比如质地、形状等,都可由先进的计算机加以识别,跟随人的判断,输出标准化结果,各种主观指标就变成客观数据。

原则上,所有人的感官输出都可如此这般处理,变成技术元素的标准化表达,所以非常多。举个艰难的例子,嗅觉是鼻腔中的感觉细胞接触气味分子后的输出,嗅觉感受器有约1000种,它们的输出相互组合,就形成不同气味,技术也可如此这般地加以模拟,人工嗅觉感受器已经可以实现。

当然,这方面的进展取决于医学的考量,如果人们认为相关指标没多大用,就不予理睬,哪怕技术上已经很容易实现。

第三种感知更高级,几乎不能由工具测量,压力是心理感知,只能人体会,有素养的医生能体会到生命的平衡,还有就是对生命的感悟,这是人的特殊能力,工具无法企及。西医的策略,是尽量弃之不用,把诊疗局限在具体的存在。

这些都是同一个规则:凸显工具的话语权,尽量不让人说话,哪怕导致医学的受损。

希波克拉底和盖伦都在感受病人,他们在切身体会,对病痛的感知顺着指尖流淌到内心,并促使他们做出决断,医生和病人有种密切的关系,因为对病痛的深刻怜悯而续存,促使医生做出思考。

随着先进工具的出现,这种情愫的流淌被切断,人们热切地等待着工具的输出,它代替了医生的感知,慢慢成为医学的代言者,医生变成它的补充,思考变得机械而逻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对人的排斥 之四——工具取代医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