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的另类推荐

黄庭坚有云:“三日不读书,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愈发多姿多彩了,各种社交软件,让我们可以肆意结交朋友;各类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只要你想看的应有尽有。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却空了我们的大脑。有多少人不曾拿起一本书,静静看完了呢?这个变化让人痛心疾首。

前几天我看过这样一则微博,说是很多人觉得有些国家的公民都在地铁上读书看报,而我们中国尽是低头一族,因为我们的科技发达,地铁上有信号所以才可以玩手机。而那些国家想玩手机,奈何没有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虽然这是在夸我们国家的科技的强大,但是却也实实在在反应出来我们对书籍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了。所以我一直想做一些事情唤起人们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

当我拿到《明朝市井周刊》,看到书封上的宣传语:“爆笑”二字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许抵触的。我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对书籍有着一种虔诚的信仰,不愿有人用一种不严肃的态度去解读它们。但是当我打开这本书,就觉得颇为有趣。虽然这本书没有完全把“三言二拍”的内容给翻译完,但是这本书作为一本推荐导读性书籍是可以打满分的。

译者顾闪闪在后记中也提到了她撰写这本书的目的:如果能够让大家借此契机,更多地去了解明清白话小说,阅读“三言二拍”的精彩原文,作为倾力者,与有荣焉。

感谢译者的严谨态度和在撰写这本书时的放飞自我,我看得十分过瘾。

“三言二拍”作为我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着实是值得一读的。奈何我之读来其中一本,没有再读下去。但是这本《明朝市井周刊》却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截取了一些适合加工、最精彩的十多篇文章,译者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但是却也为我们保留了一些原文的美妙辞藻和语言。在阅读的时候,我频频爆笑,再看这本书,有些爱不释手。

译者在这本书中,用了现代话的语言,甚至网络流行语,让这本书从神坛上走下来,步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还采用了不同的形式来说故事。就拿第一卷的那篇《襄敏公元宵失子,十三郎五岁朝天》来说,译者用了节目的形式展现,开设了一个栏目,名曰“大明普法”。用节目的形式对相关的人物进行采访,这是十分新奇的。问答之中就把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给说得一清二楚。甚至还安排作者凌濛初作为记者亮相于故事之中。我突然就觉得这可以按照“十万个为什么”来制作成影视作品了。

除了这种形式,译者还采用了日记这种文体,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译者没有之间讲述整个故事得来龙去脉,而是分别安排了主要人物写了日记,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动向。这着实让人佩服。译者的文字功底是实实在在的,这一点是骗不了人的。

这本书的形式引起了我的深思,也让我对书籍的推荐产生了一些想法。之前有人告诉我,写小说是需要会讲故事的,因为会讲故事的人,是能够抓住听众的心的。写小说也是如此,译者就是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用她幽默诙谐独特方式,来帮带领我们走进了“三言二拍”的世界,想必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形式的。

好书值得去读,但是好书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发现好书不难,难的是让好书被更多人熟知、熟读。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多像《明朝市井周刊》这样导读性的书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言二拍”的另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