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从老师那里借来,后来因为还想再读便买了本,于是,在无助时便会去反复阅读。
我对图腾的原始印象就是在原始部落里,一个大祭司拿个权杖在祭祀台上对着部落图腾祈求上天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对狼我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感受上,我认为狼的眼睛可以让人一瞬间坠入冰窟,从感情上,狼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而《狼图腾》这本书,能让人对狼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了解。
《狼图腾》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来自北京的陈阵,因为狼的缘故和牧民融为一片。陈阵发现狼是动物中唯一不可驯服的、十分神秘的动物。第一次面对食物或者面对大批食物的时候,会举行跑圈,类似现代宗教的感恩仪式或者祭祀;狼一旦离开大地就会颤抖无力,又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进而,陈阵又发现蒙古民族不仅将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的对象,而且,死后又将自己的尸体放到狼出没的地方,实施“天葬”。蒙古牧民相信狼会将他们的灵魂带上“腾格里”(蒙语:天)。狼是蒙古人敬畏的敌人,也是他们相伴一生、甚至是来生的朋友。正是蒙古人带着狼的精神征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开通了东西方商业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蒙古草原狼对陈阵来说,绝不是当时触及了陈真的灵魂,而是曾经击出了他的灵魂而在草原狼身上潜伏着,承载着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却又坚固的信仰就是人们心灵中的崇拜物——原始图腾,也就是狼图腾。陈阵曾经亲眼见证过狼群的机智,以及过人的耐心,他跟着毕力格老人去看狼群狩猎,他静静地守望着不远处的狼群,看着他们耐心地等候在一群黄羊群身边,不攻击,不后退,真正一夜,到清晨第一缕阳光升起时,黄羊群憋了一晚上,终于起来排尿时,狼群开始了他们的围攻,这时的黄羊由于吃的太饱,又憋了一晚上的尿,在奔跑的过程中抽搐在地上,狼群将黄羊群赶到绝地,黄羊群走投无路,被迫跳下山崖,蛰伏了一天一夜的战斗,终于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结束,狼群成功地捕获了上千头羊,在陈阵看来,世界历史上能攻打到欧洲的东方人,都是游牧民族,而对西方震撼最强的是三个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和蒙古,而攻打到东方的西方人也是游牧民族的后代,不懂狼,就不懂游牧民族的精神和性格,更不懂者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别和各自的优劣,陈阵亲眼见过一条头狼咬断自己受伤的腿,一截白森森的腿骨,一地的鲜血,却溅不到狼,这是头狼的野性,是头狼的尊严。
陈阵所圈养的小狼的命运是壮烈的,陈阵剥夺了小狼草原勇士般的生命,它变成徒有狼耳,而无狼命,生不如狗的囚徒,失去了狼牙的小狼,注定不在属于蒙古草原,只能被圈养,小狼再也不能捕杀动物,撕扯猎物,可小狼始终带有狼的野性,它不愿被囚禁,也不愿离开它生长的土地,熊可牵,虎可牵,狮可牵,大象也可牵,蒙古草原狼不 可牵,小狼宁可被勒死,也不愿和搬家的牛羊一样牵上路,小狼始终是崇尚自由的,它的骨子里有着狼不服输,渴望自由的天性小狼最终死了,像一头战狼一样。
美丽的蒙古草原在失去了草原狼之后,如同宝石失去了光泽,草原没有了生命力,在这片草原上,奉献了一生的毕力格老人用最后的童谣歌唱最后和蒙古草原和最后的蒙古草原狼,狼图腾是一本关于狼的史书,狼的性格,忍耐,智慧似乎都能在书中找寻,狼是腾格里的化身,是草原的生灵,是民族的守护,狼图腾生动地揭示了草原万物生态的联系,尤其是狼对草原和整个生态的巨大贡献。
借用孟凡华曾经说过的话,“如果将狼图腾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与传说,如果将它作为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作者将它的学识与文学能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特性。它的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互相渗透,渗透的如此出乎意料,不可思议,因此这是一本情理交织,力透纸背的大树,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
书中提到狼的战法:
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塞,组织严密,很有章法;
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不易跑动时,突然袭击,置对方于死地;
他们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