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想象未来的“正确姿势”

首先给文章定性,既然是杂谈,就是一家之言,仅供讨论。

前几天朋友圈被“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刷屏,说的是邀请了国内外顶级学者,要3年内投入1000亿元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其中,马云演讲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多:“汽车绝对不是无人驾驶那么简单,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会天翻地覆……所有能够定义清楚的东西都不是未来。”

而这句话,也蕴含着我对达摩院这一项目“举四肢”赞成的原因。

2017年10月11日,阿里云栖大会宣布成立达摩院

如果看过《三体》你会有感触,三体人只要锁死了地球人的基础科学进展,哪怕后者对技术的升级运用再厉害,还是会三体人被“高维打低维”那样碾压。

归根结底,即使互联网的应用形式说的再天花乱坠,基础科学才是掌握未来的真正钥匙。

为了说明这一结论,我引用一个概念——“范式革命”。

美国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发现:科学的发展,并不像过去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渐进的,而是整体的、革命的。不同时间人们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就是范式。

具体来说,在一个时期内,大多数科学家们会接受某种研究前提。库恩把这个阶段称为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们所做的工作就好像猜谜,研究的前提(范式)决定了哪些问题值得研究,人们知道谜底一定存在,只不过暂时没发现而已。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已知前提或其推论相矛盾的证据逐渐被发现,一开始人们把这些现象作为例外,在不否认核心前提的基础上,设立一些补充规则。但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多,原来的前提假设和研究范例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怀疑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于是有的研究者提出新的假说。新的研究范式经过竞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后,科学研究又再次进入到常规科学阶段。科学研究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地经历着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范式革命——常规科学这样的循环。

举例来说,在“日心说”之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地心说”不能解释的现象。当时的天文学家不得不在原有模型上加上“本轮”进行修正。虽然也能完满地解释当时的行星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航海价值,但却让模型极为复杂。到了后期,许多天文学家自己都不知道该加多少个本轮。直到“日心说”的出现,才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大范围地解释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而这就是范式革命。

“地心说”的十多条本轮模型

借助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先对“无人驾驶”开一个脑洞

我们现在所遇到,诸如道路不规范、硬件成本高、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困难,是否就是因为我们仍然沉浸在原有模式——“机动车是实现中短距离人员运输工具”呢?

本质来看,人的移动需求是“从A到B”的准确、快速,车只不过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暂时最佳方案。如果我们从需求出发,可以想象:在未来,随着建筑密集,街道的运输作用会大大下降,人可能像货物一样在管道里运输,只要有一个容器能让人保持舒适、安全就行;甚至说,人可能压根没有出行需求了,所有工作、学习、生活都能用虚拟现实来解决;而送货既可以使用管道,也可以使用3D打印,也不需要专门的交通工具。到时候,无人驾驶汽车的场景可能就不是城市、乡村中的交通运输了,而是在旅游景区中观赏使用……

当然,你可以说,上面都是做梦,当下“无人驾驶”汽车才最具有可行性。

但正如我前文说的,“范式革命”是颠覆性的,每一次都将带来行业大洗牌。

而庆幸的是,它虽然难以预测,却绝不是不可预测和极具偶然。

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演进来看,“范式革命”的根源是基础科学的阶段性进步。

从具体行业领域的演进来看,“范式革命”的关键在于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

先说前者,基础科学的阶段性进步,不是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指日心说、牛顿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力学这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阶段性进步。它们是人类社会中所有技术工具、组织结构、经济发展、文明形态的底层逻辑。

再说后者,每一次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对于行业原有规则也是一次破坏性的创新。举例来说,移动互联网(LBS技术)给予大众传媒业很大挑战:传统的报业、杂志面临危机、基于场景的新闻服务成为关键入口,社交平台大幅挤压传统新闻业的生存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人车的出现,是因为感应硬件、算法等技术领域的突破;而无人车之所以是当下的最优解,也是因为基础科学没有重大突破,只能继续用“车”这一旧有形式来畅想未来的移动方式。

行业内的“范式革命”,其实每年都有发生,无数企业通过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

但社会整体的“范式革命”,却已经几十年没有发生了。

而这,就是我非常支持“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的原因。

无论它的产出与结局,是不是吹牛,它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


最后,总结一下

我绝非看不起无人车项目,更不是所谓重科学而轻技术

只是提出,想象未来,就要用“未来化的思维”去描绘

否则就像那个故事中,羡慕皇帝可以一天吃4个馍馍的农民一样

岂非笑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 | 想象未来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