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我说不

    研究生开学时申请导师,有一个很心仪的导师。学术水平很高,在师兄师姐那里有很高的评价,是公认的人品很正的老师。我按照正常程序先向他写了一封自荐信,第二天上班时间就收到了他的回复:“好的。”按照我二十年来所受到的汉语教育的理解,我以为是老师已经有意收我为学生了,就很开心地在导师互选系统上向该导师提交了申请。

    当天下午和同班同学见面,很自然地聊到了选导师的问题,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选择了这位老师为导师,并都收到了同样的“好的”回复。此时,每个人心里都在唱着一首《凉凉》。因为,我们申请的人数是学校规定的每名导师能够带学生数目的最大数字的两倍还不止。这就代表我们之间要有一半的人不能有姓名。虽然后来师兄告诉我们要安心,即使老师把我们挂到其他老师那里,也只是名义上,实质上我们还是会是这个老师来带。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心里还是不舒服。最后,果不其然地我们中的一半同学还是被挂到了另一个导师名下。

    隔壁专业有位同学战战兢兢地向另一位学术大牛提出了申请意向,得到了该老师这样的回复:“很抱歉d同学,我的名额已满,你是否愿意跟h老师学习,他之前是我的博士,是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我们的学生都是一起联合培养的。”

    对比两个老师的处事方式。即使在第二位老师那里收到了否定的回复,我还是更能接受后面一位老师的做法。既然提出申请,结果也是可以预料到的,无非两种,同意或是拒绝,我能接受同意带来的喜悦,也肯定能接受拒绝带来的失落,这是正常的,在我提出申请时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拒绝之后,我可以再寻求别的合适的导师,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未来方向及时作出调整。可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因为这名老师不忍心的善良,只能被动接受“双导师制”,我们不适合这种培养模式的可能性则被忽视了。可能彼此对于彼此来说,都是鸡肋也未可知呢。

    但同时我能对我的导师的做法给予极大的理解,他是个好老师,好到甚至不忍心让满怀期待的学生有一丝失望,他尽自己所能去和其他老师协商,在申请的同学中艰难取舍,只是这样真的是对彼此都好的做法吗?真的是成年人需要能接受的的做法吗?

图片发自App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应该果断又干脆,不耽误任何人,不消耗任何人,这才是一种善良。这是个快时代,快到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别人对我们的委婉。我们只想要个答案。这是个残忍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早就百炼成钢,百毒不侵,我们有一颗足以接受任何答案的心。无论这个答案是否是我们想要的。毕竟,我们早就过了对于自己不想要的得不到的放肆哭嚎以换来他人同情施舍的年纪。

    所以,请对我说不。两不相欠,后会有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对我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