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6 感觉伤痛时 怎样保护自己

            感觉伤痛时 怎样保护自己

          原创作者:鲁健(笔名:静和)

跟静和探究情绪乐趣,遇见更好的自己!

今天和各位伙伴们一起来聊聊伤痛这个话题。

咱们心灵的内容有三个:思维、身体和情感。5年前在我参加心理学培训课程的时候,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会怎样保护自己?

当时我们20多个学员,挨个儿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当时心理有些慌,因为我过去的经历中曾被几次问到这个问题,但是我好像总也找不到答案,找不到我的保护方式。

我那时的感觉是,当我面对伤痛的时候自己就会缩回去,就像缩在了蜗牛壳里,以此方式来保护自己,其实这样活的并不真实,实际上,是在以这种心灵隔绝的方式进行回避。

在那天的课程中,一位同学的回答启发了我,他说“好”就是自己的保护方式,他说他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认为自己是“好”的,每当碰到问题时他都会认为问题是别人的,在和别人相处时,他会认为自己是“好”的,而且别人很容易在他那里变成“坏人”。

诶!他的这个回答先开始让我很迷惑,这种说法也太不负责任了吧?不等于是将所有过错都推给了别人?但他接着说的话一下子启发了我,碰触了我心理的那个保护机制。他说:“其实我这样做就是反抗痛苦,保护自己的“三板斧效应”。”都哪“三板斧”呢?

第一板斧:“体谅”。我善解人意,总能为别人考虑。所以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都会第一时间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对方的处境。尤其在重要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与亲人、朋友、恋人的相处中,我发不起来脾气,发了脾气也会责怪自己没有体谅他们,而且总会主动去道歉。

第二板斧:“忧伤”。当我的体谅、主动道歉不能发挥作用,无法取得对方的理解和同情的时候,我会觉得忧伤。

第三板斧:“愤怒、拖延”,当我的忧伤不能令对方理解我的处境的时候,我开始愤怒,但愤怒的表现方式是拖延,拖到对方失去耐心,主动来找我解决问题。对方一旦来找我,我又开始回到第一板斧“体谅”。

回想两年前发生的包丽事件,让我再次反思这个问题,到底受到伤害,感到伤痛时,我们该怎样去保护自己?

                  北大女生包丽事件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化名)在北京市某宾馆服药自杀,送医救治期间被宣布“脑死亡”。

据媒体报道,相关聊天记录显示,包丽自杀前,其男友牟(mu 木)某翰曾向包丽提出过拍裸照、先怀孕再流产并留下病历单、做绝育手术等一系列无理要求;并且在聊天记录中还有明确显示:男方对女方使用了大量侮辱性语言,并要求女方称自己为“主人”。

包丽妈妈认为,牟某翰的折磨是导致包丽自杀的主要原因,而牟某翰对此予以否认。2020年4月11日中午包丽在医院去世,自此该事件也最终走进了大众视野。

面对“完美”的爱情,不要轻易全身心扑入,失去筛选性

咱们来看看牟某翰的背景,牟某翰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第三十四届执委会副主席。而包丽自2017年9月起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是北京大学第35届执委会主席团候选人。

就是这样一对儿在别人看来的金童玉女,男方在与女方交往后,不断的折磨女方,原因男方嫌弃女方的恋爱经历,接受不了女方不是处女。

确实,每个人对甜美的爱情,都是向往的。每个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女人一生只属于自己一人,干干净净,在东方尤其如此。每个小姑娘,都期待有一个拥有甜甜笑容的男人,来到她身边,告诉她,他愿意一生护她周全,做她的依靠,只爱她一人。

的确,当这一切真的来临时,很美。双方都会感觉像是飘飘欲仙,彼此会感觉:我终于等来了我的白雪公主,我终于遇到了我的白马王子,从此不再孤单。恨不得拉着手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脱单啦!!

可是姑娘小伙儿,我劝你们,STOP!停下来,不要一下就扑向爱情,不要一下子就对一个人掏心窝子,不要把自己老底都跟对方说。因为,你不知道会不会发生情感虐待。每个个人听到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他/她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承受度也是不同的,而且千万不要轻易去考验这个承受度。

实际上,爱情,刚开始是荷尔蒙,后面,靠的全是情商和品德。对方情商如何?品德如何?原生家庭如何?这些,都需要用非常长的长时间去甄别。不是对方出现了,表白了,在一起了,就要立马觉得,我们要在一起一辈子了,请永远不要将分手/离婚,移出你的选项。所以,面对所谓的“完美”的爱情,不要轻易全身心扑入,失去筛选性。

当然,包丽事件是一个悲剧爱情事件,但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和工作各种关系中都存在着同样的处世原则。我们可能经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朋友、亲人会抱怨,我是很信任他的,就什么都跟他说了,结果他去跟别人说,或者用这个事情反过来伤害我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结果闹的两人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

所以真的建议大家不要在关系中一下子全部呈现释放,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的深入,善意的选择性阶段性释放。只有这样做才是对双方关系的一种睿智的保护。这也就引出了咱们下面的话题:

  遇到对方的挑剔和要求,不可轻易屈服

从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方牟某翰曾多次向女方包丽进行情感勒索,包括要女方称自己为主人,与男方发生性关系,怀孕做人流等。我们了解到的最初的一次情感勒索,来源于他们俩对于处女这件事的争辩。当男方用女方并非处女这件事来攻击的时候,女方反驳说:“我最美好的东西是自己的将来。”

而在这个时候,男方牟某翰撤掉了最初完美爱情的伪装,对包丽露出了獠牙:“你不是处女,你玷污了我们美好的爱情,我无法接受。而我因为爱你,却一直默默承受,为了你的以前的错误决定,我现在要不断的麻痹自己。”言下之意男方就是在说:我为你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足以证明我有多爱你。

虽然面对这样的挑剔,包丽坚持了一段时间的反抗,但她在牟某翰一次次地打压下最终屈服了。比如说,男方总说:“都是你,破坏了我们的爱情”,“我的抑郁症要复发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回不去了,我们回不去了”。

这时的包丽,被强烈的失去感和挫败感包围,她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有罪?啊,我好后悔!如果我当初守住了自己,一切就不会这样。”于是她屈服了,她承认了失去贞操是一个错误。牟某翰就是这样改变了包丽的认知——她是个罪人,她应该一辈子赎罪。

包丽一屈服,男方就会恢复短暂的美好。这就相当于“奖励”了包丽的“屈服”,让包丽从内心慢慢形成习惯性路径——只要屈服,爱情就能回来,牟某翰就会重新对她好。不仅仅是处女这件事,后来牟某翰对包丽极近挑剔,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他打压包丽的手段,反复使用,挑剔——要求——反抗——威胁——施压——屈服的路径。慢慢地,包丽产生了错觉:我好差劲,应该没人要了吧。

所以在恋爱的时候,如果对方总是挑剔你,跟你争辩,想要改变你对自己的认知和三观,那么请一定不要落入他的圈套,不可以轻易的屈服。正确的相处方式是,他可以陈述观点,可以摆出事实论据,但他需要尊重你持不同意见的权利。你也同样有权利拒绝对方的任何要求,用类似这样的沟通技巧,可以不伤感情又巧妙地化解。想拥有这种沟通的技巧与能力,那么就:

一定要拥有对自己的坚定认知以及自我框架

我们经常说:“要对自己的认知足够坚定,才不会被对方的强盗逻辑所洗脑”。坚定的自我认知,顾名思义,就是坚定地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且不会轻易改变。这样的人,已经知道或者习得自己的入世价值观,不会被别人轻易带偏。

无论别人怎么打击,都不会动摇她的根基。时间长了,自己都会觉得:这是个什么东西,能这样评判我?!但是坚定认知经常被“依赖”所破坏,譬如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大部分的女性在结婚以后变得不想工作,于是家里的经济负担完全落在老公一人身上。

她们潜意识认为,作为女人来说,依赖是正确的,女性就应该去依赖男人,认为这样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要独立则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自媒体,在鼓吹女人要安于在家,要学会依赖男人。

这些真的是挺毁人不倦的,这样的思想会让女人重新回到旧社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物品,而不是一个人。而且,这种理想的爱情其实都只存在于感情开始的一小段时间里,真正好的感情永远是彼此共同扶持与进步,彼此欣赏和滋养。

哈佛女孩儿刘亦婷的妈妈在关于女儿的性教育方面锁定三大目标,找准实施途径,让婷儿可爱又会爱,顺顺利利地长大。她根据自己的经验,把男女关系按距离远近分为四种,并为每种关系的理想形态找到了两个标明特征的关键词教与刘亦婷:

A:互相宽容与尊重的依伴关系;

B:互相理解与支持的朋友关系:

C:互相爱慕与吸引的情侣关系;

D:互相体谅与忠诚的夫妻关系。

这四种情况概括的很全面,孩子若能认同和分清这四者的界限,做到自己的坚定认知以及自我框架,男女之间的“分寸感”确实就会不难把握,何时该进,何处该退,就会游刃有余。

找不到出口时,千万不可一味自己扛,而要去寻求帮助

当一个人长期被打压,内心就会积压越来越多的矛盾,我们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然后开始自我贬低。

就像包丽那样,看到那些聊天记录,普通人都有窒息的感觉,何况当事人的她自己?比如聊天记录中显示的:

“我像一块垃圾。”

“我一无是处。”

“我不配跟你在一起。”

“我如果离开他,怕是没有人要了吧”

“可哪里又不对,我以前不是这样啊,为什么一切变成了这个样子”

“好累,感觉要窒息了。”

...

我们不知道包丽究竟崩溃过多少次,但可以判定的是她一定经常徘徊,特别是在深夜,独自一人的时候。感觉这世界没有了出口,太过于压抑,又无法挣脱,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绑在那些莫须有的耻辱柱上,凌迟着自己的心。最后,她用最极端的方法,服药自尽!这一半是解放了自己,一半,也是在反抗牟某翰:我不是你说的那样。

一个优秀的北大娇女,却被所谓的“爱情”折磨至此,深深地惋惜之余,我们是不是要反思,“到了这步田地,难道她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了吗?她到底应该怎么做?”到了这样的阶段,依靠她自己,顿悟的概率很小,更多的时候,她需要家长、身边三观正的朋友去拉她出来,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

其中,父母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在我们陷入不良关系里无法出来的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个人把你拉出来。父母是一个最恰当的人选。在我们的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伙伴,会说“因为怕父母担心,或者责怪自己,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愿意跟父母说。甚至有的人说的是,自己心软,怕告诉了父母,就无可挽回”。但是我们每次都会说,也依旧想说“如果你不寻求帮助,那么后果可能真的会跟包丽一样”。

因为这个摆脱控制的过程,往往并不顺利,除了要在精神上摆脱,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彻底摆脱。精神摆脱,意味着伙伴儿们需要战胜自己的失去感、恐惧感、被抛弃感、无价值感和依赖感。现实摆脱,意味着她们要重塑面对威胁的勇气,勇敢说不。

而精神控制往往伴随着暴力,暴力意味着分开时会面临对方的纠缠和威胁。到了这一步,真的伙伴,你需要帮助,勇敢地说出来。而告诉父母是第一步,进而去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是最能够更有效帮助你的。

说实话,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倾诉,看到这样的事情,作为一名心灵救助者,我都觉得必须拉她们出来,让她们知道,她们没有对方说得那么差!而我们这些心灵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重新塑造当事人的认知,带她们一步步摆脱这些控制,顺利地离开这样的男人或者女人或者恶意恶性事件,修复自己的自尊和自信,重新开启人生。

好,各位伙伴,至此,我们今天的分享也就结束了,真心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各位伙伴在感到伤痛时,知道使用怎样的武器保护自己有所启示,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认知明确,界限坚定的社会人,真的幸福安康,既爱人又爱己。祝各位伙伴时时好运伴,喜乐又平安!!!咱们下期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06 感觉伤痛时 怎样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