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勺之战的曹刿为什么赢说起

小时学过《曹刿论战》,印象深刻,当年对他佩服得不得了,甚至觉得他是个能和孙子相提并论的军事家。随着慢慢长大,却有了些自己的想法。

怎么说呢?

那种时候,战争有它的一套规则(或说礼仪),包括双方都须准备好了才正式宣战。而曹刿呢,往好里说是看出了这套规则的漏洞,往坏里说是他不准备讲究这套礼仪了。在他看来,那套规则不过是个脸面,值几个钱,能赢才是硬道理。这就是理念(价值观)的改变。所以,依然讲究规则的齐人输了,被他钻了空子——若是齐人也不讲规则,管鲁军是不是不出战呢,依然不管不顾打过去,实力不及的鲁军恐怕还是要输的。所以,与其说曹刿多么厉害,不如说他在赌齐人依然守着那套战争礼仪,尤其是当时带领齐兵的鲍叔牙更是一位以刚正出名的君子。

至于说鲁庄公多么勤政爱民什么的,人民多么拥戴,无论真假,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都是不怎么沾边的,何况齐恒公也不是残暴之君,再说他当时刚刚即位,更谈不上这些说法。

应该说,春秋时期,战争的那套规则开始渐渐被淘汰了,春秋晚期的孙子更公开提出“兵者,诡道也”。但当时属春秋初期,这套规则还是有些市场的。

同样的例子亦见楚宋泓水之战。宋襄公真的那么愚蠢吗?非也,他只是依然遵守那套战争礼仪而已。对手还没准备好,那就不能进攻,这是礼仪。而他手下的大臣就像曹刿那样想钻漏子了,毕竟楚宋两国实力相差太大,宋国正儿八经打是绝对打不赢的,钻钻空子说不定能有奇迹呢。宋襄公却有自己的坚持,就兵法的角度来看是很迂腐,但在当时来看,他这种最后的坚持似乎也有可取之处,且因此而死也没后悔,有种悲壮色彩。

曹刿之机诈和襄公之迂腐,当真高下立判?这种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有说头。就小范围双方对决来说,有讲究的人往往会吃亏的,似乎不择手段(往好里说是不拘一格)才算高明;但就大范围来说,这种丛林法则式的恶性竞争会形成太多的内耗,对整体成绩不利,不利于提升个人素质的提高:你在琢磨技艺,人家在琢磨你,你还能赢吗?

所以,制定一套必守的规则,还是有其必要的,不叫人恃力欺人,不叫人恃权欺人,将权、力装在一个合理的制度笼子里,促使权和力尽量向着正面方向使劲,才是正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长勺之战的曹刿为什么赢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