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养育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成长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有自己的方向、速度和力量。成长从来不是一场竞争。婴儿的大脑是非常神奇的,出生时就已充满了人类智慧!也许表面看起来并非如此,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去使用智慧,没有学会语言交流和逻辑思维。新生儿就像小科学家,每时每刻都在探索,他们的学习速度比其他任何人生阶段都快。他们充满好奇,热爱学习!好奇心,是婴儿健康快乐的标志,玩耍是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出生,婴儿就做好了去爱和被爱的准备,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已经准备好去信任周围的成人以及这个世界,期待被好好对待,甚至被看护人当作全宇宙的中心——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对于不友好的态度、严厉的语言,以及身体上的侵犯,他们会感到吃惊和困惑。

      人类的另一个天性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没有经历过极端痛苦的孩子,每天都会呈现出这种愉悦的状态,当然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这样。孩子会有强烈的情绪,比如悲伤、愤怒、恐惧、嫉妒等,但这些情绪早晚都会过去,大多数孩子能够恢复到兴奋和生机勃勃的状态。

    感悟:这段话完全刷新认知,没有看书之前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懂什么,什么都不懂。

    孩子的确比大人更容易恢复到生机勃勃的状态,可能前一秒在哭,后一秒就笑了。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安全感。那怎样才能让孩子的这些天性得到充分发展呢?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安全依恋是一种关系状态。处于安全关系中的儿童感到安全、有保护,知道可以从养育者那里得到安慰,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满足,非常安心。这让他们勇于探索,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处于安全关系中的养育者能够辨识出儿童的需求并做出回应,保护儿童,给他安全,传递出的总体感觉是:“我在这里陪着你。”

    人的专注能力、合作能力、友谊满足、学业成功、婚姻幸福、工作成功等各方面,都与安全依恋关系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把安全依恋理解为一个循环,始于孩子的需要:

    需要食物或温暖。

危险时需要被救助。

恐惧或焦虑时需要被安慰。

需要蓄满“爱之杯”。

需要“清空情绪之桶”。

……

这个循环的下一步是,当婴儿用痛哭或抽泣来表达某项需求时,作为回应,养育者要满足婴儿的需要:

我在这里,我来喂你。

我会保护你。

我会一直抱着你,直到你再次感到平静和安全。

我会照顾你,在这里陪着你。

当孩子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得到满足,成千上万次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会被满足的。他还没有清晰的思路,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可以的话,他可能会这么说:“每当我叫喊的时候,很快就会有人过来。”养育者的回应不一定要非常完美或特别迅速,只要足够好,能让孩子得到这样的基本信息就可以:我的需要很重要,有人正在关注我,我可以放松了。

需求——需求满足——需求——需求满足,这个模式的一遍遍重复让婴儿认识到,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安全的。在每次互动中——每次喂养、每次拥抱、每次安慰、每次一起欢笑中——婴儿的安全感都会有所增强。与养育者分开时,有安全感的婴儿可能会有一点悲伤,但他已经从安全循环中学到,虽然妈妈现在离开了,可很快就会回来,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循环逐渐内化为一种信念:我可以处理这种分离,因为你在我的心中。

    有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Home Base),这是孩子的休息点,也是加油站。这很像第一章中说到的蓄满“爱之杯”。有安全基地的孩子会把养育者当作爱、关心和支持的源泉。

从安全基地出发,孩子可以自由探索世界。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幼儿在爬行或走路时,会经常回头看看养育者,来确信自己是安全的。当他看到养育者是放松的,就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一切都是如此新鲜,世界上值得探索的东西太多了!探索的前提是有基本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自由玩耍,在游戏中认识世界;长大一些后,能在学校里专心、有效地学习。

    感悟:安全感是我一直想让女儿建立的,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会困惑,到底怎么样才能建立安全感,报各种课程吗?看了这以后就明白了,原来安全感是这样建立的。

  金句:安全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魔法,想要就有,需要通过以下三个关键方式逐渐形成:回应、反复的积极互动、镜像反映。

    回应意味着辨识儿童的需求,并满足他。联结是在几年时间里每天都发生的成千上万次的微小互动中形成的。当你照顾孩子、给他喂饭、给他换尿布、凝视他的双眼、抱着他摇晃哄他入睡时,都是在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结。

    镜像反映可以理解为从模仿孩子的表情开始父母模仿他笑,他会笑得更开心;父母模仿他悲伤或愤怒的表情,他会放松一点,因为他看到爸妈注意到了他的痛苦。当然,情绪都有一个流淌的过程,并不会因为镜像反映就立刻消失。镜像反映的目的不是改变或消除情绪,而是帮助孩子知道,他有情绪是正常的,他可以应对这些情绪。如果父母不接纳或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情绪就会变得危险和无法控制。他们还会试图回避感受,也就意味着回避生活。

镜像反映情绪,父母不需要跟孩子一起悲伤、生气或快乐,只需要让孩子看到:我看到你的感受了。镜像反映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主要是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即使孩子学会说话后,用非语言的方式镜像反映他们的情绪仍然很重要。孩子确实需要丰富的情感词汇,但镜像反映形成的安全感发生在无意识层面,这是语言无法到达的。

  当父母去工作或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分离时间变长,即便是安全依恋的孩子,一开始也可能很难说“再见”,这很正常,一般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适应学校的环境。放学时,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养育者。

实际上,当孩子再次看到养育者时,并不总是兴高采烈的,也有可能放声大哭。那是因为当再次见到养育者时,孩子感到很安全,那是他的安全基地。一整天,他都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一直等回到养育者——那个让他感到安全的人——的身边,才开始倾倒“情绪之桶”。

这解释了童年早期的一个重大谜团: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幼儿园里,整天都表现得像天使一样,但一回到家就百般挑剔,拒不合作,乱发脾气,小题大做地哭天抹泪。

你也许很惊讶,这竟然标志着安全依恋关系!是的,这说明孩子和养育者在一起时觉得很安全,所以他把所有的情绪都攒起来,直到见面时才释放出来。这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伟大进步:当养育者不在身边时,他可以通过想象养育者在身边来安慰自己,从而保持平静,愉快地玩耍;一旦再次回到养育者身边,情绪就喷薄而出,大人正好可以接住。

缓解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一见面就先来一个大大的拥抱,玩一些活跃的游戏,枕头大战或者追逐游戏都很棒,不要一上来就先对他提要求。把其他所有事情先放在一边,全身心地陪孩子玩几分钟。在玩耍或者拥抱时,孩子本来是在咯咯笑,很可能会突然大哭起来,因为那天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情;也可能只是小磕小碰了一下,他就号啕大哭起来,这是他在释放积攒起来的种种小烦恼。一旦这些情绪被释放出来,只要父母接受并欢迎这些情绪,他会感到心里的杯子已经被蓄满了,就不会再那么“挑剔”和“烦人”,就会重新回到合作的状态。

不要在门口徘徊太久,这样会延长痛苦,孩子需要机会把注意力转到幼儿园。也不要偷偷溜走,你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免受分离之苦,事实并非如此,回避分离的感受,并不能让这种感受消失。父母和孩子说“再见”之后放学又回来接他,有助于孩子相信分离是可控的。对于父母来说,信任也很重要。父母必须相信老师,在和孩子说“再见”之后,老师会安慰他,帮助他适应教室;也要相信孩子,会在几周之内适应这种分离的情绪。

  感悟:因为在上幼儿园之前倾听到了孩子,所以分离焦虑只出现了一天,其他时候还好,能够感觉我是孩子安全基地是前天接娃比平时晚了一分钟,最后几个接的,女儿看到我的时候哭了,我抱着她,说看到妈妈没有来,以为不要,就哭了。我什么都没有说,就是抱着她,过了一分钟就好咯,然后我跟她说抱歉,然后约定昨天早点接,答应也做到了,同时跟她说了原因。并且跟女儿说抱歉,对不起。

    金句:我们来看看长期分离。长期的定义是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孩子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这可能是由于工作时间特别长、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教育机会、疾病或者离婚等因素所致。这样的分离往往是迫不得已,通常祖父母和其他养育者也能和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必须了解这种分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和孩子长期分离之后,许多父母感到很惊讶,孩子“表现得好像不认识我”,乱发脾气,无法健康地表达情绪,学业或者交往方面有困难。其实,这都是联结断裂了之后可以预见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其他养育者可以做两件事。

首先,决定是否要与孩子长期分离时,无论原因是什么,都要认真考虑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影响。

其次,一定要特别注意和孩子保持联结,帮助他疗愈由于长期分离造成的联结断裂和不安全感。这可能意味着频繁的视频通话、邮寄卡片和信件,以及跨越远距离的游戏。当你回来时,不要试图用昂贵的礼物来弥补,相反,在离开之前,送给孩子一些有意义的小物品,如一块特殊的鹅卵石或一根特殊的羽毛,来代表你和他之间的联结。

当孩子想念缺席的父母时,祖父母、在家的一方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一定要帮助孩子面对这种思念,这样也会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可以经常和他一起看照片,为缺席的父母制作卡片、绘制图画,以及根据孩子的年龄玩很多联结游戏。不要害怕流泪——让孤独的孩子表达悲伤是很重要的。

分离的父母和孩子重聚时,也许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来重建联结,在这个重建联结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节奏至关重要,且需要父母大量的倾听和足够的耐心。有时候,还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联结断裂,因为面对分离的伤痛,孩子在重聚后的反应有可能是调皮捣蛋。

感悟:二哥小孩就是奶奶带,明显就是长期分离+缺爱缺安全感,所以特别敏感。不自信。所以我决定自己带娃,怎么苦都不把娃分开,二哥回去孩子不跟他亲,他也没有耐心,只能靠带着儿子玩手机游戏建立联结。提过建议没有用,无力但改变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力养育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