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来源/良大(ID:liang_da_shi)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

这个定律有个普遍的解释: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早就听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经常忘得一干二净。

当年我刚刚创业时,就明知故犯了,因为是做咨询,总想着办公室要气派一些,客户来了显得我们有实力。

于是租的办公场地很豪华,还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招人时也比较气派,因为在大公司久了,总想着“专人专岗”:

做分析的,就专门做分析;做方案的,就专门做方案;做市场的,就专门做市场......

看起来五脏俱全了,可这么一来,一下子养了一堆人,每月不管业务做了多少,开销都如同一台大型抽水机。

而且,人多了是非就多,闹出不少幺蛾子,弄得公司风气一团糟。

后来反思,这就是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定律。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于是乖乖地搬到了共享办公室,人员也一再精简,不同的岗位,一个人完全可以干,只要薪水给的够意思,这都不是事。

也缩减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再召开没有必要的会议。

这样下来,成本降低了,经营也变好了。

“奥卡姆剃刀”不仅适用于创业,它所蕴含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则,也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推销产品,不用和客户套近乎,直接说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好处即可;

做大客户销售时,直接找到有决策权的人,中间人越少越好;

向领导汇报时,直接说你的结论,不要弯弯绕绕说一堆。

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就不要买;

可见可不见的人,就没必要见;

可说可不说的话,就不要说;

所谓剃刀,就是剃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你的精力就不会被浪费,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当中。

当你遇到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时,“奥卡姆剃刀”告诉你:

去掉不必要的假设,相信复杂度最低的答案。

假设我们穿越到“皇帝新衣”的那个年代,你应该如何判断一丝不挂的皇帝?

第一个判断是,皇帝穿了新衣,但愚蠢的人看不见,你是愚蠢的人,所以你看不见;

第二个判断是,皇帝压根什么都没穿,所以你看到光身子的皇帝。

当然是第二个想法复杂度最低,所以你要相信第二个判断。

按照这个方法,你大概可以避免90%的骗局,遇到推荐股票的,想想,他知道这么多内幕,为什么不自己炒而要告诉你?

遇到卖祖传药方的,想想,这“祖传”是怎么传下来的?为什么不批量生产?为什么不打广告?有什么药理证明吗?

你会发现,疑问很多,很复杂,所以你大可不必相信,你只相信一条即可:

他们在想方设法赚你的钱。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汉隆剃刀”定律

第二个定律“汉隆剃刀”,是“奥卡姆剃刀”的延伸,是美国一位名叫汉隆的学者提出来的,大概意思是:

能解释为“愚蠢”的行为,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这里的“愚蠢”是加了引号的,不仅仅代表无知,也包括偶然的、非故意的、其他目的的意思。

如果你主观认为别人带着恶意针对你,你的思维就不会再延展下去,只会进入到一种“战斗”状态,原本不是敌人的对方,最后就真变成了你的敌人。

如果你懂得“汉隆剃刀”定律就会明白,很多矛盾,只是机缘巧合,或是利益驱动之下的正常反应,这里面并不存在善恶。

十几年前我做主管时,跟随过一位不错的领导,他被派到另一个机构,我想跟过去。

这时麻烦来了,新来的总经理也赏识我,找我谈了几次话,想让我留下来。

但我态度很明确,一定要走,这下把新领导给惹恼了。

那新领导到处告我的状,宣扬我的不是,有些甚至是捏造的,调动也一直被他卡着。

当时我既生气,又无奈,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我还主动找新领导沟通几次,说自己的处境,希望对方能理解。

新领导拍了拍我,说:

“我理解你,不过你在不合适的时候站在了我的对面,所以我不会轻易放过你......”

后来,事情闹得很大,地区老大都参与协调,我放弃了很多业务,才调动成功。

我应该和新领导结仇了吧?

然而并没有,我在公众场合见他,仍然热情地打招呼,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他也热情地回应。

后来,阴差阳错,我俩都调到了总部,我当时级别也升了,和他级别差不多,只不过管的内容不同。

一次他们部门有项活动,需要我们部门支持,那领导可能顾忌之前和我的矛盾,于是让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沟通。

我知道后,主动发邮件给他,说这次活动我们一定会大力支持。

最后活动很成功,领导很满意。结束当天会场外下起了大雨,我帮他安排了车,并撑伞把他送到车前,他看着我淋湿的半边身子,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们部门起草了一份邮件抄送给大领导,狠狠表扬了我们部门。

后来我出来做培训,我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这位领导介绍的。

我说这个是想表明,这世界有完全坏的人吗?

绝对有,但是一定不多。多数人不好也不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对既得利益做出反应。

就像那领导刚刚上任,下属就要跳走,他才要极力阻挠,与其说是针对我个人,不如说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

如果我理解成一种恶意,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时,也给自己堵死了一条路。

不轻易把别人针对自己的言行归为恶意,真不是高风亮节,最起码我还没到那个境界。

我只是觉得,除非报复对方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否则,只会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树立了仇家,其他一无所得。

和别人冲突之前,先考虑一下你的收益和损失各是什么,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别做情绪的傀儡。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劳力辩证”定律

“劳力辩证”定律,是德国作家罗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讲了一个故事:

约翰是美国空军士兵,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跳伞测试。在这之后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每个通过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伞形的别针。

轮到约翰时,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种挑衅姿态站在他面前,将别针放到他胸前后,猛击一拳,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

从此以后,那枚别针和小小的伤疤一起,被约翰当成了荣誉的象征。

别针被裱进相框,挂上墙。而伤疤,约翰一有机会就向人展示。

罗尔夫说:

这是认知失调的表现,人都有把磨难后的成果“神圣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劳力辩证”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

一个女孩迟迟不愿离开人渣男友,因为她执着于以前的付出,以为坚持下去就可以换来浪子回头;

很多人即使公司给的待遇很差,也不愿意离职,因为他们觉得吃的这些苦会变成一个个筹码,最终会换来亮丽的成果。

其实,这都是把苦难神圣化的结果。

知道这个定律后,一方面你要提防,当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投入过多情感时,想想会不会是这个定律在作祟。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比如和人打交道时,让对方帮你一个小忙,往往是让两人关系更深入的方法。

这个世界有时挺反常识的,就像经常帮你的人,都是以前帮过你的。那些没帮过你的人,多半以后也不会帮你。

这是因为前者曾经为你有过付出,而后者没有,这也是“劳力辩证”决定的。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终结错觉”定律

“终结错觉”定律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们自认为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其实可以改变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尔伯特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我们与20年前的自己并没太大本质上的变化,但是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变了很多。

很多人还想主动改变自己的气质,比如,原本内向的人想把自己变得外向。

事实上,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就气质而言,我们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却很难彻底改变。

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曾提出“气质维度”的理论,是说我们的气质主要由4种激素决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催产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欢冒险,有创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差些;

睾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较有侵略性,空间感及数字感强,但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催产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强,表达能力好,善于社交,但是害怕冲突。

这些激素,各有优劣,却很难改变,因为都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消耗,一个人待着才是在充电,那就尽量别选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选择那种专门研究类的,既能做得好,也会很开心。

如果你是催产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种充电,一个人待着时,就会觉得能量消耗得快,那你最好选择销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但成效往往不大,非要逆着来,别人难受,自己也难受。

这个世界参差多态,需要各式各样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质,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终结错觉”,我们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总想改变他人,我们连改变自己都这么难,改变他人又谈何容易?

所以,放下那颗要改变世界的心吧,“寻找”比“改变”要务实很多。

网络流行语说,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很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但也不想成为神经病,对吧?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无限游戏定律

所谓有限游戏,就是以干掉对方为目的,对方死了,你就赢了。

而无限游戏,是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不是和谁比,就是想办法一直让游戏可以玩下去。

说白话一点,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争一时长短,而要关注哪些事情可以让你一直玩下去,对于所有人来讲,“活着”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我们都挺爱拿“复利”说事,还总拿巴菲特当例子。

其实巴菲特30岁时身家只有100万美元,众所周知,他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按复利计算,他50岁时会拥有多少财富呢?

大概不会有你想的多,是2亿美元左右,虽然比起普通人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这样的数字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富豪而已,不足以让这么多人敬佩。

事实上,巴菲特如今845亿的资产中,有842亿,是他50岁以后挣到的。

而其中的815亿,是巴菲特在65岁以后挣到的。

如果你真懂复利,应该知道,越往后,雪球效应才越大,所以巴菲特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别的,就是“活”得长。

从10岁炒股,到90岁,资金要活着,人也要活着,才能成为一个传奇。

一个40岁中年人给你提个醒: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另一位投资高手,写了《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利弗莫尔,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资产就高达2亿多美元,那时美国一年财政收入才42亿。

但后来利弗莫尔自杀了,财富的神话没能继续下去。

因此,你要抱着无限游戏的原则,来经营事业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免那些巨大的损失,你才能真正享受复利带来的好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