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放大器,是一条命运的河流——观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檀林


本身要去影院看贾科长的这部电影,结果时间略迟,到影院要看时,电影已经下了档期。后来朋友发来,手机上才看的。

贾科长这个电影是一个记录电影,是时代的一个群像讲述,有很多尝试,比如把电影分成一个个小结,比如影片的名字到最后才讲出。

贾科长早期的电影也不错,他是中国整个社会变迁的一个记录者,这就是中国人的烟火和日常,他记录下了时代的历史。今天我们再看《小武》,她就是九十年代社会的历史风貌。

我最近在读柳青的创业史,也是看了《柳青》的电影后才读的。开头的五十年代,乡村设互助组,大家为吃饱肚子奋斗,但贫穷像抽不尽的一缕丝,青黄不接的断续中,感觉这丝永远抽不到尽头。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全社会脱贫攻坚,我们才扯断这根丝。

柳青用他的笔记录了那段历史。以前觉得柳青的作品是属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已经留在了社会主义。其实把时间拉长,我们重新反思那段历史,发现那是一部史诗作品。他记录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没有一种思想道德的情操能高过那样的时代。

今天我们反思,一个新的中国建立后,要建立一个不同以往的社会,人民该如何当家作主?

劳苦大众分到田地后,又很快一部分人因生产资料不足,又走上了重新卖地的情况,中农向富农靠近,贫农又向佃农滑向...社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解决这一个个的困难?

所以社会实践的每一次的尝试探索,都是为了后来发展寻找到更好的方向。

用更长的历史看待解放初期这一段社会的尝试发展,是时代的选择,这些尝试也是后来改革开放的基石。把历史拉长,我们才能对这个社会改造认识不断的变得深刻!


贾平凹、余华、梁鸿的几个篇章叙述记录,是电影中的几个重要章节。他们背后是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一个个家庭。每个人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时间节点,从马烽女儿讲述的五十年代,到贾平凹讲述的六七十年代,到余华讲述的八十年代,梁鸿讲述的九十两千年代,到梁鸿的儿子讲述的今天,把社会进行切面,映射延绵出的却是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他们都被时代携裹,他们经历过相似的经历。这也是贾科长惯用的以小见大的手法。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是生存在这片土地的所有人在这种被社会携裹挤压的历史时代里摸索探索寻找生存和生活空间的一种奋发。

不论是来自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还是个人的,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拧巴着,那些欢笑背后,或许是一颗倔强的心,一串串屈辱抗争的泪水。每一个平静的面容背后,或许有着各自不同的忧伤。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其实是个隐喻,就是每一个生存者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想挣脱束缚,渴望寻找到一个广阔的能突破这种挤压的空间,对这个国家来说,是这样,对每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是这样。

后来的改革,就是挣脱束缚的一种试验!

时代的车轮在不断飞驰,飞的太快,来

不及思索,囫囵吞枣中,时间已经飞矢。画面里出现了很多老人,他们的年轮,记录的是时间,更是对历史的镌刻。

画面的运用镜头,多处点睛之笔非常精彩,那一对喜鹊更是传神!

到收获的那个镜头,反而让人没有激起昂扬,人生在经历思考之后,才发现真正到结尾的时候,一切都过去了...真实的生命,真实的历史,不是结局和结尾,而是一路上酸甜苦辣的点点滴滴...这才是一个人真实的人生。

贾科长是镜头语言运用的高手,他在不经意的细节里,点刻生活的真相。

流动的中国变迁历史在贾科长的手里,成了一个个场景画面和镜头,历史被凝固,时间被记录。

作家作为一个创作人群,他们创造人物,就是用文学语言把大众心里感受,变成作品中人物,成为普通人的感受,读者的共鸣,就是作者说出了读者想表达的,这大众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这部电影节奏紧凑,记录的是真实生活,这在一个繁华泡沫梦幻的时代里是震撼的,是对现实的一种直面。

当镜头不断拉长,这种记录和叙事,就像土地上立起的一把镰刀,远远望去,刀和把越来越像一个映像,成为记叙生活和历史的一面旗帜。在越来越远的时间里,映像虽然会越来越老,但历史价值会越来越深。

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上一路奔涌向前,在曲折迂回中慢慢地变蓝,最后变成了一条关于我们的,命运的河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的放大器,是一条命运的河流——观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