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光阴似箭,一不小心大三了,做个小小的回顾吧!
记得当初知道高考成绩后,选报专业,第一个念头就是对比各个学校的地理师范专业,看我能上得了哪一所。
是的,那时候,对地理是热爱的,对当老师这件事是无限憧憬的。因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感受到了地理的趣味,听了很多与地理有关的故事。幻想高山流水,星辰大海,幻想有一天我能看透风水命理背后的科学性,然后和老爸一起探讨风水八卦,幻想下次和朋友旅行的时候,能够讲述眼前一切的源头,预测风雨,装装大牛。
带着这些幻想,来到了大学。
但这两年的大学学习,渐渐磨灭了我对地理的热爱。只能怪我想得太美好。也怪我缺乏创造和进取精神,对身边的环境太依赖,我的水平取决与我所在的这个群体,我一直都会保持在所处环境的中游位置。
大学的专业课,很深奥,也很平淡,地理属于理科,很多时候,我都在怀疑自己是在学化学,学生物,学物理,还是数学。我当初选择文科,是因为怕极了理科。没想到,这里没有我期待的故事和传奇,这里需要理性思维,而我,木有!
大二的时候,变成了半根老油条,已经对专业课麻木了,课上用来备考四级,处理部门的工作,做些自己的事。考前一周拼命背书,也不至于挂科。
说实在的,我并不适应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一堂课能上好几十页课本,懂的我们早就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们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期末的时候疯狂一点,就结束一门课。到头来脑袋空空,啥也不记得,啥也没学会。
其实我明白,大学求知,全靠自律自学,所以我几乎已经对课堂不抱希望了,只想着多考几本证书,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这件事上。
直到本学期开学,我终于发现了几位好老师,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大学课堂,对地理丢失已久的兴趣。
有设计感的课堂
首先是开学第一堂课《教师礼仪》
我经历的课堂,以老师的独角戏居多,满堂灌的那种,课堂没有什么设计感,有好些课是纯念PPT的。钦姐的课堂,很明显有精心的设计,层次任务分明。课堂有游戏,有互动,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反馈及时。
首先通过接龙游戏,调研学生对“教师礼仪”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课程期待,之后根据学生们的期待,调整课程设计,与学生商量接下来的上课形式、考察形式等事项,民主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实施。
能让人爱上地理的老师
晚上的《地理教学设计》课是漳州一中的老师为我们上的。
一中的一线地理老师,实力就是不一样!这应该是我听过最好的地理课了!(是我太没见过世面吗)
这位老师,他眼里有光,神态有趣,绘声绘色,有丰富的肢体语言,有频繁的眼神交流。他讲起地理的学科地位,学科起源,学科融合,一点儿都不枯燥,而且让人印象深刻,真真正正能感受到地理真的很重要,地理的学科发展真的是一大突破一大进步,普天同庆!是的,真实感受到了地理学科传承的使命感。
要知道其他老师讲解这些,都是照书念,一笔带过,我们的情绪不会被带动,也不会有想要记忆下来的冲动。
案例一:从中高考地理被取消事件,讲述地学人的家国情怀。
过去有一个时期,国家欲取消地理在中高考中的地位。在中国,学科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中高考是否考这个科目,所以一旦地理被取消考试,也就代表着地理学科地位的跌落。
一时间,许多地学人奔走斡旋想办法阻止。钱学森前辈曾把地理归为四大科学之一,地理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我们的国土分奔离析,国土多大,国人绝对不能忘记!
案例二:地理空间利用背后的人文关怀
讲了一个十分生活化的案例——男女厕的设计。无论是景点还是其他公共场合,郑老师认为,女厕的空间应该要比男厕大两倍。
案例三:地理与风水
古时候中国的地理,是从风水而来。风水虽然属于迷信,但是把迷信剥离后,就是古人对气候、水文、地貌的综合勘测考量后的科学。
以四川廊中为例
廊中所在地是个典型的河道凸岸堆积形成的地貌。郑老师想讲“凸岸堆积,凹案侵蚀”的案例,他问道“应该把墓地设在廊中一侧,还是廊中对面?”
答案很显然,廊中一侧由于河道堆积,未来的面积会变大。而相反的,廊中对面,受到侵蚀,把墓地设在那里,恐怕数十年后只能潜到河里拜祭先人了。
案例四:地理与英语
→中西方饮食差异→地理环境差异
猪肉pork
牛肉beaf
羊肉mutton
鸡肉chicken
鸭肉ped
对比中文的“肉”和英语的“肉”,文字书写上有什么差异?
英语的“肉”拼写上没有任何规律可言,而中文的“肉”,都有一个“肉”字。这能说明什么?
通常情况下,在文字中,分类分得越细,代表这个东西的种类越丰富。英语各种“肉”的种类分得很细,可以看出,欧洲国家,饮食中肉类丰富。至于为什么肉类丰富,就可以推导出当地的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当地盛产多汁牧草,多平原,畜牧业发达。
与之相反,中国人的饮食中,肉是很难得的。
曹刿论战中有一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吃肉的人(统治阶级)会谋划这件事,我们何必瞎参和?】
说明了,在古代,吃肉是一种很奢侈的事,只有特定阶层才吃的上肉。至于我国古代为什么肉很少,则又可以分析我国的气候、土地类型、地形等因素了。
案例五:地理与英语
→亲戚关系→人际文化
uncle n.伯;姑父;舅;叔;姨父
aunt n. 阿姨;姨母,姑妈;舅妈;婶娘
sister n. 姐妹;(称志同道合者)姐妹;修女;护士
nephew n. 侄子,外甥
grandson n. 孙子,外孙
通过这一组单词对比,可以得出什么呢?
一个英语单词,可以对应多个亲戚关系。
在中国,亲戚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关系,而西方相对简单。这是文化差异。
案例六:地理与古诗
问:杨贵妃的荔枝从哪儿来的?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惠州一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两首诗中都出现了“荔枝”,宋朝苏轼被贬到惠州,惠州在今天的广东省内。
唐代的都城长安也就是现代的西安。
郑老师分析到,唐代杨贵妃吃的荔枝其实是从四川一代运过去的,而宋代荔枝的产地则到了广东一带。
这说明,唐宋之间,气候气温发生的变化,由此可以引出【冰期和间冰期】的概念。
案例七:地理和公式
问:水电站怎么建水能更大
有的同学可能会回答,建得高一些,水能更大,但会忽视水量。
通过势能公式:E=mgh
一个因素也忘不了。
有的时候记忆影响因素,可以用到一些熟悉的公式辅助记忆。
案例七:疫情期间中美人文分析
问:为什么美国人不愿意好好呆在家里隔离?
美国人之所以关不住,一个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思想,还有就是他们的经济习惯,不喜欢储蓄,喜欢超前消费,所以要是关着,他们就没钱过日子了。
中国人习惯储蓄,大部分中国家庭,用存款支撑半年,没什么问题。
案例八:地理与军事
二战期间,苏联选择在夏至日前后进攻德国,是为什么呢?
因为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有利于行军,苏德所在地理位置在高纬度地区,白昼更长。
地理学科发展三阶段:
古代景观阶段:
古代没有系统的地理学,地理碎片地存在于《诗经》、《山海经》中,《禹贡九州》是最古老的地理专著
近代地理学:
主要介绍了两位地理学奠基人
其一:亚历山大·冯·洪堡——自然地理
他是德国的贵族,和兄弟一起创设了洪堡大学。他提出地带性,发明等温线,用物理思维研究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奠基人。
其二:卡尔·李特尔——人文地理
洪堡用理性思维,对地理定量分析,但地理其实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定量分析有时很难描述定义和研究地理现象。所以李特尔提出用综合的眼光定性分析地理。
他提出,地理分析还需要考虑历史背景等因素,不同时代,可能好坏转换。
因此,李特尔是人文地理的奠基人。
二者的结合,产生了区域地理。
在郑老师讲述过程中,那就是两段传奇故事,这两位创始伟人的名字,我们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这次才知道,他们有多神奇!
在讲解“自然派”代表和“人文派”代表的时候,老师用了西医和中医作比喻。洪堡的地理观就像西医问诊,将地理元素一项一项地分析,得出结论;以燕窝为例,通过西医的元素分析,发现燕窝的营养价值还不如一杯豆浆。但老师也说了,医学分析只能分析出已知的元素,未知的元素无法得出的。有一些关键的元素,只要存在一点儿就能够,影响整体的价值。所以燕窝中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重要的营养元素,让它受到中国人的追捧,还未可知,所以定量的分析也不能完全说是正确的。
有此基础,就走了李特尔用定性综合的眼光,对地理单元进行“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方能得到更为科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系统观的地理学:
现代系统观的地理学主要还是分为自然人文和区域三个部分。
记忆深刻的一段话
地理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气质,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性。
郑老师希望我们报考高中的地理教师,高中的地理,相对于初中的地理要难的多也就更有挑战。有挑战才会促进自己不断地学习。能力水平也会一步一步更上一层楼。
口音有趣的“憨憨”老师
这位老师是刚来到我们学校任教的,主要教授《全球变化与人地关系》和《海洋地理》,这位老师呢,口音非常有趣,我暂时忘了他来自哪里。我们舍友说,他像极了中学的老师,因为喜欢拖课,也会提早开始上课,我觉得这是因为对授课有热情,想要多传授一些东西给我们。
我们是地理专业学生,现在也已经大三了,按理说,各种基础知识应该要很扎实才对。但很惭愧的是,我在大学掌握的专业知识很少,学的东西,不能了解,也没什么兴趣去了解,因为感觉不是那么的有意思,期末疯狂背书,不管理不理解,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就忘了。想让我们讲出个所以然来,惭愧惭愧,后背都在冒凉,讲来讲去,还是中学剩下的那些知识。班上可能会有一些真学霸,比较扎实,但和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不光没掌握新的知识,连从中学带来的知识也都快忘光了,有印象,但讲不出来,说不清楚。
我喜欢这位新来的老师,是因为,首先他对授课有热情;其次,他在讲授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会为我们做很多基础铺垫,也就是帮我们回顾必要的知识,保证在他接下来的讲授过程中,我们不会掉队,而且他不仅是帮助我们回顾,还会做一些升华;再者,他的逻辑十分清晰,应该先讲什么,再引出什么,我的思路才能跟上;并且,他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不是独角戏,他的积分系统,虽然属于黑帽,让人紧张,但也让我们尽可能参与课堂;最重要的是,他嗓门儿够大,有眼神交流,神态丰富,说得很清楚,用词比较准确,相比较大学很多老师的文质彬彬,我可能更喜欢听这样的课,很多不打算听课的同学,也都不自觉地被吸引过去了;还有,他的课堂也有很多吸引人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与历史结合起来的讲述方法,让人大饱耳福……
来回顾一下知识吧!
Round one
人与地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可以改造地貌,修梯田,环境也可以让人发生改变。
闽南人有很多是战国吴越的后人,吴越被灭后,沿着海岸来到闽南地界。闽南人一般个头较小,皮肤较黑。
皮肤黑的原因,是因为闽南地界,接近太阳直射,夏季炎热。至于个头小,也是因为闽南气温较高,闽南人喜欢喝水,新成代谢快,水分排出的时候,体内的钙质等元素也会排出,所以相比北方人,身材没有那么高大。
Round two
在讲到《文化动力学》的时候,老师说,人地关系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例如像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地广人稀,几十公里可能都见不到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我们是不一样的。
谈论各国人对疫情的态度时,讲到,我国古代的防疫措施。中医的真正推广,应该是源于一场流感,在东汉时期那算得上是瘟疫,张仲景在当时研究如何治愈感冒,写下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本书中治疗疫情的主要原理是“清肺凉血”。在张仲景之前的神医,如扁鹊,医学的使用属于个人行为。在张仲景之后,宫廷里太医院和各大药店医馆普遍存在起来。
在老师那个年代,村子里会有定期的类似于防疫知识讲座的活动,我国对防疫控制是很重视的。
而美洲历史上也常常发生霍乱疫情,每次爆发要牺牲很多人,在美洲把瘟疫当作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所以现在的美国,特朗普做得其实算还不错吧。
如今的新冠肺炎,我国可能算结束了,但美国可能还要持续十年。
至于美国现在为什么针对中国,说白了,是因为中国现在混的比他们好。
Round three
第二次课讲的是海洋地理,老师带我们从地球圈层结构开始回顾
讲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时,老师提到,湖泊中存储着大量的淡水,其中贝加尔湖的淡水占了世界上淡水的1/3,贝加尔湖
据简单计算,贝加尔湖蓄水量居然是中国所有湖泊之和的33倍!!数据令人瞠目结舌。
关于贝加尔湖,也是中国与俄罗斯的争议地区,据说苏武牧羊所在,就是贝加尔湖附近。
更多想要了解的,可以查看以下链接。
https://5m584v.smartapps.cn/pages/article/article?id=9e811c14113499312b92e598&source=tashuo_swan_share&hostname=baiduboxapp&_swebfr=1
Round four.
生命为什么在海洋中产生,生命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海水的流动性为生命的产生带来了变化的条件。
水都比热容最大所以水的温度变化很小,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海水中存在生命所需要的元素。
据说海水是从海底火山喷发而来,水脱离岩浆,成了海水。
Round five.南大洋
世界上其实不止只有4大洋,第五个大洋,是人类难以涉足的地方。南极圈附近的那一块海域,被称为——南大洋。
它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未被大陆分割的大洋。
这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区,南大洋上的风力极强,并且西风漂流洋流环绕不断,南大洋把南极洲与人类世界隔开。
这个洋区,十分的神秘。
海底地区是人类无法到达的,到达一定深度,海水的压强会将人类压成小块,然后溶解。
人类无法涉足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海洋中存在很多的未知。
今日总结就是这些啦,这个学期的开场,就是不停地考试,不停地备考,这个学期面临的挑战很多。
教资结束后,还可以去武夷山考察七天。总的来说,丰富!!太丰富了!!
希望能全须全尾地闯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