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支教的日子里19

            教育需要执着的坚守(1)

      积石山十月的早晨,已经让人感觉到了深秋的萧杀和苍凉。沿河的一些杨树大多都已经卸去了枝头上的盛装,基本上剩下光秃秃枝干,只有残留在树冠上的那些还没有落地的焦黄色树叶,证明它们还保存着一些生机。幼儿园旁边的玉米地,农民们早已收去了玉米棒,他们把桔杆割下来捆成小捆,然后又竖着码在一起,地里形成一个个小丘一般的秸秆堆,那外露的土地和所有的秸秆都披上了一层淡淡的白纱,秋霜让原本还显得青绿的野草萎靡不振,失去了往日挺拔的身姿。

        王老师迎着微弱的晨曦,踩着呻吟的落叶,背着自己的笔记本匆匆的走向他的支教学校。

      他今天准备继续跟踪去做几个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0月11日中午,他没顾上搬卸车上的行礼,也没有顾上长途开车的疲劳,便匆匆赶到学校去上班。下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他先在办公室里简单的备了一下课,然后准备了一些课堂需要学生整理的笔记内容。他的作业基本上都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完成,不去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但这一次让他有些太失望:五年级50名学生,下课不能交作业的学生竟然达到了20个,而这20名学生没有交作业的理由却是一致的相同——自己没有作业本。至于为什么没有作业本,除去4名学生发作业本时没有到校外,其他16名学生的答案也是完全相同——作业本丢了,找不到了。那天,王老师从几个调皮学生的回答表情中没有看到他们丝毫羞涩和忸怩。如果用“坚定”和“刚毅”两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回答,那是对他们的侮辱,但用“干脆”“果断”来形容,应该是非常准确的了。

      王老师没有太过、太严、太重的批评他们,因为王老师毕竟对这里的教育、这里的学生还了解不深。怎样去做民族教育、怎样去做民族学生的教育,对于王老师来说,他本身就是一名无知的学生。他应该在这方面试着去学习、去偿试,不应该用固有的教育模式去开展工作。能让学生不仅仅在自己的课堂上,更要在任何课堂上遵守纪律、学会珍惜时间、抓紧学习、及时完成当堂作业才是王老师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下课后,王老师逐一和他们约定,14号一定要把作业本买上,并能把作业补上,而且还和他们一个一个拉勾表态。当然,这个环节也让王老师有点意外,大家经常做的“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里的孩子居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只好解释说,这样做就是既然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必须遵守承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很快忘却了刚才老师对他们的批评,也愿意拉勾。当然,王老师也坚信,在他们的心中,肯定知道“不去完成作业肯定是不对的”,他们肯定有补交作业的意思,关键是他们能不能自觉去遵守承诺。

      从那天开始,王老师每天早早就到了五年级教室,组织他们读语文,背课文,课间要找这些学生问作业补写的情况,但直到昨天,班里只有4名学生补交了作业,因为他们那天说了慌,其实作业本就是自己的书包里,而其他16名学生还是没有完成补写任务。理由仍然是相同的——这里买不上相同规格的作业本。其实,这个问题在本周的星期二王老师就已经降低要求标准,因为下班后,王老师考察了学校周边的几个店铺,那里确实没有见到有相同规格的作业本。想到这里属于山区农村,交通确实不便利,孩子们又都是村级小学,王老师只好要求他们能写作业就行,不用管作业本的规格了。但是,星期二、星期三两天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这16名不交作业的学生还是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王老师意识到,这样的学生肯定不是靠几句教育的话能够转变的,必须采取跟踪教育管理的模式,他还需要继续去做他们的转化工作。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这么不重视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呢?王老师很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所以,他这两天尽可能的和孩子们在一起,除了组织他们学习,课间还和他们聊了聊天,问问他们的民俗,问问他们的家庭,学学他们的语言,他很想尽快融入到他们的中间去,也很想从根本上解决他所关注的教育问题……

    “老师好”几个迎面走来的学生向王老师问好。他看了一下表,已经是早上七点四十分了。他快步走到办公室,放下电脑,便向五年级教室走去……

          2019年10月17日(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支教的日子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