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9年第7篇周记(2019.02.11-2019.02.17)
本周金句:
跟着内心的声音走,用宁静与爱来填充生命,这样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本周说实在的,过得不太好。
原因很简单:我和爱人之间突然爆发了很多次争吵,误解、冷战、怒吼,几乎充斥着这一周。
而与之伴随的是我自己的焦虑、愤怒、严重睡眠不足等等~
为什么好端端地两个人,突然就这样了呢?
本周周记不写自我成长了,来说说亲密关系这件事。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源自过年回家时候的一些琐事。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每次回婆家,我都极力压制自己的想法,每每想着“一年就回来这么几天,凑合凑合得了”,但总是有些地方让我再次冒了火。
所以,夫妻俩的战火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甚至在我写下这篇周记的前一个小时,我们还在持续冷战中。
当我坐在这里写下周记的时候,我突然想写写夫妻间吵架这件事。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是藏不住脾气,越是肆无忌惮地发火,因为在我们“肆无忌惮”的背后是对亲人的一种信赖甚至是依赖。
我和我老公也是这样的,尽管他是南方人,有着一贯什么事都不做的生活传统,但至少对我是好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宠着我,腻着我的。
然而,时间久了,必然会有磕磕绊绊、各种小摩擦,回想一下,我想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觉得对方“应该”做什么,而忽略了对方想要做什么。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不太喜欢收拾家,而爱人却认为“作为一个妻子,我就应该要收拾家”;同样地,他喜欢玩游戏,但我却认为“有那时间不应该看看书么,为什么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殊不知,我也曾与他一同游戏到天明啊。
在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中,有一节叫做《警惕“集体人格”误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认识一个人,其实只是认识这个人的角色、这个人的壳。比如很常见的,我们找人办事,我们说找XX主任,不管这个人是姓张、姓王、姓赵、姓李,总归我们是找的这个所谓的“主任”,更深一步说是这个人的“权利”。
当然,在夫妻之间用这个观点似乎太功利了些,但总归在我们这个“人”的基础上,会多了一些标签,如“妻子”“丈夫”“母亲”“父亲”等等,而伴随着这些标签的增加,我们就会形成一个“角色化”的意识。比如我们会本能的认为“妻子”就要打理家庭事务,“母亲”就要照看孩子等等。而这些“角色化”标签无形中给我们制造了误会的机会。
就像我们俩,我认为他作为“丈夫”应该要对我有包容,而他认为我作为“妻子”应该要对婆家尊重。但事实上呢,我们都忽略了我们本身的性格特点,所以误会油然而生,但终归没什么对错之分。
今天,我又重新拿起了《亲密关系》一书,这本来自克里斯多福·孟的原书由张德芬翻译成中文版本,而对于张德芬,想必大家都能够念出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本书让我更关注到内心,甚至关注到两个人的内心。
张德芬说:“在一段关系中,即使你做到了100%,也只能达到50%的效果。”《亲密关系》说的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其实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它让我意识到:因为昨天的你,所以今天的你。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布满了各种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只是别人的只言片语,一个动作,亦或是一个眼神,一场觉得无关痛痒的恋爱,一段与出租车司机的交谈,都可能悄悄的潜进了我们的心中,默默的拉扯着今天的我们。
所以,我要尝试着去思考对方,思考昨天的自己和昨天的爱人,我们经历了怎么样的事情。
什么是真正的亲密关系?书中是这样说的: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指经由月晕、幻灭、内省、启示而进入的灵魂关系,这是心灵上的关系。这种关系能让你去面对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自己的不完美,你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让对方认识你的本来的面目,你也才能看到对方的本来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不是靠耍手段得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得来的。两颗心必须经过漫长的旅程,才能合而为一。怕是我们离这个定义还差得远吧。
接下来,关注本心,关注他心,让爱情回到最初的模样吧。
【无忧无虑的成长,是我对你最大的期望】
熊孩子似乎进入到叛逆期了,发火、生气、说不,一系列的表现让我突然有点无所适从。
听话地时候特别听话,暴躁起来简直想揍他一顿。
不能老想着自己了,育儿知识也该刷起来了。
【Have done&To be done】
本周继续刷完基本写作专业书籍,迎接训练营~
还是蛮期待的,新的角色,新的玩儿法,你来吗?我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