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耳濡目染”有了新认知

今天记录一个反思和一个新的启发。

前几天发生了一起诡异的丢文事件:

国庆长假本打算日更公号,结果因为一些外出活动中断了两天,4号晚上说什么也得钉凳子上补作业了,洋洋洒洒在上写了4000多字,已然23点多,搞定,下一步,提交。结果2秒钟不到,网站返回报错,赶快刷新网页,空空如也,像我不曾来过一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接傻眼了,崩溃了足足有一分多钟。好在作为一名准生产者,磨出来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让我有了比较强的抗挫折力吧,想想也只能放弃挣扎,自我安慰大不了多写几篇找补回来,下次发布前一定检查自动保存情况,不再犯这种低级错误。

其实,一直都想找一个趁手的可以自动保存的写文工具,之前被“没保存上 or 忘了保存 or 类似问题”坑害过,还不止一回,吃了亏就想日后找补回来。幸运的遇到很多自媒体平台已经具备了实时保存的功能,先后找到了、豆瓣。

之前在写了132篇文章,算起来也有20万+的文字了,后来考虑平台受众面窄,写着写着就放弃了。加上丢过几次自动保存文章的经历,内心竟多少有些抗拒了。

再后来,在今年准备重启写作时,又摸了一圈平台,转战选中了豆瓣写日记功能。找到豆瓣也多少带点理想主义精神,因为我认识的几个大牛,都是很早就在豆瓣上混,留下了很多启发我的只言片语,也想一路追随至此。除此之外,豆瓣读书绝对是读书人绕不开的交流平台。这也成了我选择豆瓣的几个重要考虑因素。

今天在豆瓣上又丢了300多字的底稿,好在有了前几天的教训,随手复制了文字存在别处。没想到,还真是派上用场。

丢文的经历也时常听文字人说起,就像是辛苦养大的孩子丢了,心理毕竟是不大舒服。同样的文章即便再次复述,也像换了人重新写了一篇,竟然找不回当时的文字全貌了。这多少是文字生产不同于其他生产的奇特之处罢。

有了两次的丢文经历,虽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却足够引起我的反思。就像投资活动中那个金科玉律“避免风险,保住本金”一样,写文章这种特殊的“生产”活动,也有必要做好风险控制,备份备份加备份。

好,接着说今天的一个新启发。

今天的启发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实准确的讲,应该用耳濡目染更为妥当。

中午重新听了家庭教育的课程,对“耳濡目染”有了新的认识,这种体验也间接验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之前不以为然,顶多多读一遍两遍就不耐烦了。我不喜欢走回头路,到一个去处宁愿朝前多绕几步也不愿走回头路,电影啊书籍啊之类也不愿意翻看二遍,这种毛病从没放在心上,反而还一时得意以为是求鲜探险精神。现在想想,错失了很多把事情做深、把技能学成的机会。

为什么突然有这种感觉,真的是在第二遍重听的过程中,捕捉到了很多新鲜的认知。我是很肯定第一遍听课的时候也是一字不落听完的,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些感悟和认知,放掉了很多其他信息。第二遍再听的时候,周遭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头脑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知识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结,总之人发生了变化,更容易捕捉到新的知识点,与当时的知识储存产生碰撞和链接,进而形成新的启发。其实一篇好的文章,恨不得每一句话都是宝贝,就看个人能够吸收理解的程度了。那么多读几遍,尽可能让每句话都有机会击中和照亮生活的某一处黑暗,并为此产生一点变化,就已然足足够。

听到笑来老师父亲的故事,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把所有耐心都给了学生,唯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丁点耐心,一句话跟不上就拳脚相向,孩子也感受不到他的任何教育。可以说不像现在的家长那么主动教育吧,但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饭后认真备课的行为,他密密麻麻在课本上做满笔记的行为,他备课充分到从来不拿课本的行为,他苦练徒手画出个标准圆的行为……还是结结实实的、耳濡目染的侵染到了笑来老师的一生。以至于他后来成为京东方最受欢迎的老师,他的备课习惯,他的讲课风格,他眼里的好老师的标准,都是受用了他父亲的影响。

我在想,什么才叫耳濡目染?耳濡目染不应该只是一个旗号罢,我今天喊个口号,明天立个flag,今天装装样子,明天心口不一。耳濡目染能够传承下去的,必然是家长能够做一辈子的事情,不管有意无意,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孩子能够被侵染到的必然不是我们口口声声苦口婆心教育的正确道理,必然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掩饰不去的真实的那个行为模式。看看孩子的作文可以窥探一二,他们尚没有学会撒谎。

又一次细思极恐,做一辈子的事情,好重的承诺,我真的能够言行一致么,我真的能够终身进化么,在我身后真的能给家族留下什么好的品质么……

低头不语,陷入沉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首当其冲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更不应该把孩子当做“囚犯”24小时监视起来,并且想当然的认为告诉他们道理,他们就可以自己成才。先把自己教育及格,再来coaching孩子。

用新的认知替换掉旧概念,大脑时刻准备着归零重启,一直在路上,继续学习。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耳濡目染”有了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