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勤劳创造财富”。现在呢?
你看见的,真的是你看见的么?
“鸡汤就像色情按摩,你哪里舒服它就按哪里。
干货就像正规按摩,你哪里不舒服它就按哪里。”
昨天下班的是在地铁上看见这么一幕:周围的人都抱着手机在刷剧、聊天、打游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捧一本书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旁边还有个做作业的小姑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人类对手机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不带钥匙、不带女朋友,唯独不能没带手机不能手机没电。这两年又恰巧知识付费潮流正火,我们又忙着买各种各样的课。
我们以为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却没想到看了那么多公众号推文,听了那么多网课,却险些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因为我们接受的信息,都是被自我“潜意识”筛选后的结果——大多数时候我们“能”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色情按摩,让我们越来越闭塞和偏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
这两天网易云音乐的刷屏让大家感怀了一波2017。
但为什么没有人觉得恐惧呢?大多数的网站和应用,都在默默收集我们的喜好和习惯数据,然后选择性推送给我们接受度最高的内容,筛选掉我们不认可的信息。
也就是说:凡是我已认知的部分,互联网帮助我加强;凡是我未知/不认可的部分,互联网帮助我“消灭”。
久而久之,你的生活里就没有了“异议”。
这种“服务”带来的愉悦就像色情按摩带来的快乐一样,并不会让我们进步。我们反而因此变得“何不食肉糜”,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因为我们一直在看我们想看到的,而不是真相。
想要让自己进步,我们需要的是走出舒服区,不再让自己停留在感官快乐之中。接受那些可能让自己有些不适应,但是会让自己慢慢进步的东西。
死读书的勤奋者永远都不会成功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班里总有那么一类学生,深得老师喜爱,学习态度格外端正,但是成绩很差,差到令人诧异。
他们的具体表现为:
上课记笔记特别认真,生怕错过任何知识点;
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不管老师提到哪个参考资料,就必须得到。
常用语为:
“老师你这个ppt给我拷一下呗”
“这套题能分享给我百度云吗”
“这套书你在哪儿买的,我也买一本。”
他们认真听讲不懂就问态度认真学习刻苦,可是为什么依然成绩差呢?
叔上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看书,但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实在不咋地,所以每看一本书都会做大量的笔记和摘抄。对,我就是那种你期末考试要借笔记复印的人。
直到有一天,我在吃饭的时候把一个读书笔记本餐馆,回去找的时候已经不见了。当时的第一个念头不是“谁拿了我笔记本”,而是:完蛋了,我看的那些书都白看了。
花了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再花那么多时间去做笔记,竟然会在笔记丢失的时候恍惚间觉得自己从未读过那些书一样。
我是在看书,却只是在用眼睛、用姿势、用动作看书。
没错,我们看上去都很勤奋。
但可惜,光顾着让自己“劣质”的勤奋感动了自己。
我们上课只顾着抄笔记,没时间没精力思考老师说过的话,错过了真正的思维逻辑;我们看书只顾着做读书笔记然后PO在网上,以为把知识记在本子上就是自己的了,但笔记本从没翻过第二遍;我们问了许多问题,大多数都相当于妹子生病了你告诉妹子“多喝热水“一样无关痛痒……
知识的储备不等于知识存量,一味地追求更多更快,不花时间去消化吸收,本就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成长是要犯错,但不能一味错下去。绝大多数情况下,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会偏离正轨。用错误的方式去健身,结果只是肌肉损伤;但思维和学习上的错误,却会让自己耗费好几年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会“假装勤奋”?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两件事同时摆在面前,一件事简单,一件事困难,大多数人会选择先做简单的。
科学家做过一组实验,他们统计了超过500名小学生每天做作业的顺序。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孩子们会优先处理简单的机械性的作业,例如抄课文、朗诵等;而数学题总是放到最后不得不做的时候才会做。
即使解答两道数学题只需要花15分钟,而抄课文需要半个小时以上,大家也会优先选择相对简单的那个。因为做数学需要你思考,而思考是很困难的。与之相比,做一件机械的、不需要思考的事,反而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即使这件事很耗时。
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你只是在用时间的量,给自己制造勤奋的假象而已。你每天安慰自己:我很努力,我对自己的状态很满意。实际上,你每天真实的收获,微乎其微。等检验结果的时刻到来,这种勤奋的假象,一戳就破。
而且,千万别以为“劣质勤奋”只存在于学生群体。
有多少人勤奋工作十几年,起早贪黑赶地铁,周末节日全加班,每天累得像条狗,但工资就是不见涨。对于一个职场人,如果把升职加薪作为结果,那你要思考一下,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做的事,究竟给自己带来了多少收获?你有没有学到新的技能,让自己配得上升职加薪?
本我 自我 超我
为什么改变很难发生?
为什么我们经常重蹈覆辙?
为什么我们就算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方式却依然坚持错误?
因为:
认知模式的稳定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图式”,较难改变)。
急功近利(总是急切地想立马见到效果)。
一直停留在舒适区。
而实际上,大多数人不但缺乏战胜慵懒和胆怯的勇气,还缺少“反本能”的思维训练。
“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人们对本能进行压制的过程。重力作用让每个物体都掉到地上,而人的本能也是如此,它会让我们走向一种原始和野蛮,一种下落态的生活。而人类演化的大方向则有秩序性和反本能的特点。换句话说,若想改变,就要反本能。
——弗洛依德”
当战胜潜意识里美化自己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正视自己的不足;当战胜攻击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当战胜狭隘的本能时,我们才能看见更加真实的世界,洞悉事物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