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勇敢走出舒适区,明天被淘汰的就是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痛苦和无聊。当我们成功远离了其中一个死敌的时候,也就在同等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死敌,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或强或弱地摇摆。

比如,我们和身边很多朋友一样,工作尚且顺利、生活消遣娱乐,每天沉浸在岁月静好之中。然后有一天发现,身边一个本来和我们起点差不多的朋友,忽然间一鸣惊人、飞黄腾达了。不止是财富的差距,人家的视野格局、思维方式都全方位吊打我们了。

此时的我们,会有不少失落和懊悔在心中暗涌吧,因为:值得后悔的从来不是“做不到”,而是我们“本可以”。

本来不相上下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就此人生迥然不同?究其原因,是我们在不求上进、享受轻松人生的时候,人家一直在舒适区之外努力地奔跑,纵然辛苦,但却因此在与同龄人的较量中,一骑绝尘。

那么,什么是舒适区呢?

01 舒适区,是一碗慢性毒药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沉溺于安全区的人生,貌似舒心惬意,实则后患无穷。

就好比2019年5月7日,甲骨文北京公司,骤然裁员900人。相对优厚的补偿方案,仍然不能让所有员工满意。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在外企工作节奏相对“养尊处优”习惯了,再就业也会相对困难。甲骨文北京公司此举,被外界调侃为“北京最大的养老院倒了”。

很多人对此事不解,因为当时的甲骨文公司,依然是高额盈利状态。但实际上,甲骨文正面临着巨大的行业危机。因为甲骨文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数据库软件,业务毫无竞争优势,同时还要面对日益加剧的同行业竞争,市场不断压缩,处境岌岌可危。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大规模裁员是甲骨文公司转型期间,不可避免的阵痛。

所以,在这个快速变幻的时代,再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可能。无论你现在有多么的顺风顺水,都有明天就风向掉头的可能。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只要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没有认清行业的发展趋势,没有清晰自己的定位,习惯了在舒适区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将被时代抛弃,而“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02 走出舒适区,是掌握人生主动权的首选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步履不停地扩大舒适圈的过程。

从出生开始,从婴儿床到卧室,从客厅到整间房子,从亲戚朋友家到公园和商场,再到幼儿园、学校,甚至整个城市,整个世界。从会喊爸爸妈妈,到扶着围栏慢慢挪步,会跑会跳,到有自己的朋友,三观形成。

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勇敢地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探索世界拥抱世界的结果。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又很容易天性使然地作茧自缚,且不自知。

当我们沉溺于舒适区时,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甚至会自我麻痹感。而在惊愕中发现历史车轮滚滚而来时,只好断臂求生。

但是,也有很多人早已未雨绸缪,在舒适区外整装待发,主动跳上时代的列车,义无反顾、万丈豪情地走向远方——迎接他的,必然是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更加丰盈蓬勃的人生体验。

所以说当我们走出舒适区时,才意味着机会与机遇,才代表着突破与重生。

03 最好的成长,是在舒适区边缘的疯狂试探

心智探索者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提出了舒适区边缘的概念。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一拉伸区一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作者认为,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如果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使得人的行为,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

在作者看来:

1、在拉伸区学习,专注效率最佳

当一个人刚好感到有些累时,说明他正好处在精力舒适区边缘,此时主动休息、及时回血,就能使精力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那些靠意志力强撑又不够专注的人,其实已经将自己置身于精力的困难区,所以体验到的多是痛苦而非愉悦。

比如: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脑子也转不动、文章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去跑步吧。

不追求一次跑多远跑多久,只是纯粹地把身体从一个安逸的环境中拖出去,让简单重复、保持向前的节奏成为一种本能惯性。听着鞋子摩擦地面的沙沙声,感受着耳边的习习凉风、让汗水肆意流淌。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

此时的你,已经完全可以心情愉悦、神清气爽地回到舒适区边缘,重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写作中啦。

2、匹配,是我们在舒适区边缘的学习神器

太容易的内容会让人因无聊而走神,太困难的内容会让人因畏惧而逃避,所以一定要做好难易度的匹配,选择做那些“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学习或工作,最见成效。

我对此深有体会。我曾经每周写1篇书评,非常容易完成,此时的我,处在自己的舒适区。但是有一小段时间,我激进到尝试每天写一篇书评,很明显这是一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一个疯狂举动,结果就是我差点放弃写作这事儿了。后来我调整为一周写2篇书评,主动降低了写作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成就感,也保证了挑战性。然后一步步提升自己,去完成更高的目标。

但是如果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困难的任务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这时候我们可以重新设定目标内容,将大目标拆解为更具体的小目标。这样操作之后,任务就立刻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了,其实本质上也是做了适合自己的匹配。

04 写在最后

《三体》里有一句很无情的话:我消灭你,和你无关。真的像极了我们现在这个快速翻页的世界:

2012年,出租车司机的电台节目收听率开始下降了,不是因为有更好的节目出现了,而是司机都在用滴滴接单就不听广播了;

2014年,诺基亚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2019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有一个有趣的数据值得玩味,中国口香糖的销量下降了10%。而造成口香糖下降的”罪魁祸首“居然是智能手机。

所以,我希望,走出舒适区,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而不是时代和命运对我们的逼迫。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不勇敢走出舒适区,明天被淘汰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