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卷一》读后感

一、新朋友与新敌人

心中有理,内心信念坚定后,才能坚定不移,外表形式活动遵循内心理,便是知行合一

二、心学的政治力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内心被教人至善至美身心之学环绕浇灌,在他的指导下可以随机应变的处理尘世之事,因为不变的是人性,改变只是由于世俗侵扰诱惑所致。

三、朱陆异同

在心学看来,它与陆朱理学都不一样,王阳明心学是理在心中,在外实践只是为了验证心中的理,而陆九渊倡导盘坐下来,从心中寻找理,忽略了实践;朱熹理学则教导人们从经书中获取,从实践中寻找真理;

四、贵人王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个人在浩瀚宇宙中都渺小如尘埃,所以你不该只为一个人卖命。

伯乐识马,自己必先为千里马,不然可为贵人的必不能成为贵人,因为贵人只识只提能担重任之人,王阳明和王琼就是这样。

打卡:《知行合一:王阳明传》

【第二章】

一、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人性可能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每一个决定都有理由,蛇打七寸,理由便是七寸

二、横扫詹师富

身心之学才是不动如山的根据,自己变得强大了,才能依靠自己

反其道而行,水无常势,兵无常形,教条主义要不得,相对主义也要不得,出奇制胜,奇就在于不按常理出牌

三、金龙霸王池仲荣

失意不气馁,得意不志骄,任何一件事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只要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四、池仲荣也会用计

池仲荣多疑,这是做匪带来的时刻紧绷着神经,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所以不管王守仁怎么表态,即使他心里以如热锅上的蚂蚁,但表面上看依以静制动,但王阳明对他的这一系列表现毫无意外,整个局势都在王阳明的把控当中,池仲荣能投降,那最好不过,不投降也还不是像现在这般,打过去灭了他便好,正是这一思想,所以王阳明才会这么和池仲荣折腾

五、定力的交锋

攻心为上,演要演得像,要敢付出一些代价,心理素质要绝对过硬,不露出一丝马脚

自己经过多次犹豫、多次商榷、侧夜难眠做的决定,就不要因别人的花言巧语而动摇,别人骗自己也就行了,只要自己定力足,但一定不能自己把自己也骗了,人心叵测

六、只怕有心人

一段时间并不是只为做一件事而留着的,事虽有主次之分,但应该在空隙间做上其他事,而不是计划中的事没完成就暗自伤神,完成了就欣喜不知所以,剩余时间用来荒废

七、心学的入门课—大学问

在良知所知道的善事上,也就是善意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去为善,使善的言行没有不尽善尽美的。在良知所知道的恶事上,也就是恶意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去除恶,使恶的言行没有不被去除干净的。我的良知所知道的内容就没有亏缺和被掩盖的地方,从而它就得以达到纯洁至善的极点了

八、风雨又来

风雨又来,可能对利益体来说,你的身体、你的不可抗力理由别人都不在乎,你只需要把事情做好,因为这是造福他们的

【第三章】

一、不被待见的宁王

有志向但如果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有着性格缺陷而不能虚心学习,所谓放下面子才能有所习得,面子需要用实力来挣回,不然就只是理想主义者,而不能脚踏实地,那就很难成功

二、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人最容易得意忘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和陈友谅对战时说过一句话:“当你不害怕对手,认为对手不过如此时,那说明你还不了解对手和自己,当到了你觉得对手是个巨无霸,几乎无法战胜,对对手的恐惧达到最大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足够了解他和自己,也有了与他一战之力。”无知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并不是说小牛儿有勇气,而是他没意识到虎的可怕,宁王沉醉于表面成就,活在连举人都考不上的所谓不出世之谋士的阿谀奉承之中,不知道他是怎么被称为富有智慧的奇才的

三、针锋相对

宁王这时候势力很大,应该说是比当年燕王朱棣的势力还大,可惜他缺少谋略和忍耐,身边又没有真正的谋士,而且江西还有实际控兵的几个爱国志士,他想仅靠没有经历过实战的王府卫队和靠受贿(接贿之人贪得无厌,但绝对不敢为了钱财而去赌命)拉拢的大臣去造反,基本是不太现实的

四、宁王革命了

战场时机转瞬即逝,如果把握不了,一再犹豫,想万全之策必失良机,不可能有所建树,宁王被王阳明的疑计所困,错失了最佳时机和放弃了谋士所做的在当时唯一可行决断,但宁王准备了几十年,应该知道出去总比待着好,因为他是要反,不攻城掠地,怎能获得江山,死守南昌不就是死路一条吗

五、费心为哪般

很多事情看似成功无疑,但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人而不是事,但一些人总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百般阻挠,破坏事情的推进,而导致失败


第三、四、五章

六、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做事凭良心,事成已是目标,事后有无荣耀,不该考虑过多而影响做事过程中的决策,考虑过多个人的得失,可能会影响事情的发展

七、致良知

相信真理,坚持真理,践行真理。事有对错,但不是所有事都有对错,良知有光明和黑暗,教条主义的良知和相对主义的良知都是极端的,不是正确的良知。知行合一,

第五章

一、雷霆扫风

做事必有原因,原因就是软肋,一旦抓住,就有了成功的办法

二、不要操心

平时无事时有多么从容的风度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风度应该是遇到变故遭遇屈辱时,在这个时候,平时愤怒时到此能不愤怒,惊慌失措者到此能不惊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三、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王阳明讲求用良知去做事,做事过程让自己开心满足,专注内心修炼,不为自己能否得到或得不到牵肠挂肚,也就不会人为的给事物贴上善或恶的标签,事物可以以自身的方式发展,我们去感悟其中的真理,而不干涉而至其改变


第六章

本章乃至系列书的第一部都是在结合王阳明的生平,来介绍他的心学理念,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之学,王阳明认为或者是说作者的解说为良知就是本心,即致良知,对于一件事情,是对是错,良知自有判断,而良知是善的,根据良知的反应去行事而不隐藏或违背它,那便是知行合一。就如他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良知的反应过程。

他在传学过程中一直强调致良知,不要违背良知做事,因为你做坏事时你的内心一定知道这是坏事。从心中寻找真理(心即理),然后再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心善行也善,就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不谈起他在江西剿匪、平定叛乱的事,在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他都是攻于心计,还未交手就制胜,但这是否与他的良知之学有冲突呢,他一方面说人要依良知而行,就能无愧于心,但在剿匪过程中他算尽人心,阴谋诡计用尽,他的说法是,这些匪徒残害百姓,所以他为了无数百姓而用计谋去擒获匪徒也是依良知而行(因为我了解不多,所以依然有很多疑问),对没有良知的人用没有良知的方法制胜,这是他的解释

作者用了很多的现在的口水话例子来解释王阳明的学说,和《明朝那些事儿》如出一辙,但望尘莫及,所以读来没有吸引,而且自觉有对学说解释偏差之处,但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史书和其它介绍王阳明的书籍,所以只有疑惑,没有解决办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卷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