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涔汐
昨天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太受网友们喜爱了。
从以24节气为倒计时的文化元素,到充满科技感的创意,再到每个国家是一片雪花组成一个大雪花的简约点火仪式,网友们真是服了张艺谋。
整个开幕式在科技感中不失中国独有的悠久文化,又呈现了世界携手共同环保的理念。
每一次他接受的国家任务,创意都让所有的人惊叹。
我们看看这么多年张艺谋接受过的国家任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2009年担任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
2014年担任APEC欢迎晚宴光影秀总导演;
2016年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场场叫好的作品,交出满意的答卷。
当很多人认为张艺谋是一个才华型导演的时候,他坚决否定。
1950年张艺谋出生在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家庭,被称为“黑五类”,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母亲出生在地主家。
当他上小学4年级时,学校发了一张表格让张艺谋写家庭出身,他不知怎么写,于是悄悄拿回家交给父母。
父母躲在旁边窃窃私语长时间商量这个表格该怎么填写,脸上带着忧愁,但又怕刺激到张艺谋,这种情景让张艺谋萌生自卑之感。
1、最勤奋、爱学习的导演
初中毕业后张艺谋下乡在农村插队下地劳动。
他自幼爱摄影,但是那个时候相机太金贵,于是就拿着笔头子到处给别人画肖像,返回城里分配到陕西八一厂当纺织工人后,攒钱买了一部相机。
入厂后,张艺谋边工作边学习摄影,那个时候他就学会了构图和对光线的把握,他的昔日工厂好友赞叹:
张艺谋在八一厂的7年,私下跑遍了咸阳和西安当时的图书馆、新华书店,借阅购买摄影书籍,有些书籍买不到,他就晚上熬夜把整本书给抄了下来。
7年来他做了一本本厚厚的笔记本,都是关于摄影的笔记。
那个时候的张艺谋曾自豪地说,“咸阳市乃至陕西省所有图书馆,关于摄影的资料都没有我这儿全。”
可以想象他为了学习摄影,到底多么勤奋。
北京奥运会和张艺谋合作的副导演称赞:
张艺谋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想好了一个东西,立马去实施布置,让你去尝试,去执行,他为了一件事情,颠来倒去反复琢磨。
你在张艺谋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在《十三邀》采访中,许知远问张艺谋是不是天才导演。
《张艺谋的2008》
张艺谋很认真的进行自我评价:
我在导演中不是一个反应敏锐的天才型导演,而是一个用功类型导演,我是笨鸟先飞,长期的训练,长期的经验,最后激发了你内心深处你不知道的潜能。
在他的工作薄上,他写着这么一句话:
我从来没有懈怠过,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
如今已经70多岁了,他仍然不是在拍作品就是在拍作品的路上,用他的话说:
我是劳碌命,闲不住。
2、巨能吃苦
很多人以为当导演太爽了。
下到送盒饭打杂的,上到明星大腕儿都得受他调遣,威风凛凛,享受着别人端茶递水鞍前马后。
可现实并非如此。
08年奥运会背后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我们看到张艺谋几乎每天为了节目心力交瘁,白天拍电影,晚上开创意会。
结果在场的人都睡着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精神抖擞、慷慨激昂、眉飞色舞的解说他的创意。
《张艺谋的2008》
很多人诧异他犹如自带人体发电机,精力如此旺盛可以做到不眠不休。
奥运会核心创意成员诉苦:
奥运会开创意会,不是一个创作的享受,它总是让你有一种无奈的绝望。
当团队成员为了创意已经绞尽脑汁江郎才尽了,他还有70%的劲儿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凳子上,目光呆滞苦思冥想。
有一次在拍戏的过程中,一个危险镜头需要一次过,当时张艺谋站在火墙前,坚持拍完那场戏,耳朵和后脑勺快贴着火墙了。
于荣光在一次采访中非常钦佩地谈道:那场戏把他背后都烧伤了。
还有一场拍撞车戏,为了拍好镜头,结果他的腿撞骨折了。
真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拍戏的过程中,他总是坐在距离监视器不足一米的布面椅子上,身体极有自制力地向前倾斜,长久凝视着小屏幕,发号施令,很多时候这一坐就是从早上9点坐到晚上8点,不曾吃饭休息。
这种巨大的脑力和体力工作量,没有吃苦精神的人,早就歇菜了。
3、做事要求苛刻,精益求精
30多年前,张艺谋凭借处女作《红高粱》走向国际。
开拍的背后却是一波三折,为了选址,张艺谋跑遍了大江南北,结果还是没找到莫言小说中人高的红高粱,后来他自己筹借4万元,连夜赶到莫言老家,希望可以找到这样的景色,结果却大失所望。
于是,他一咬牙跺脚,召集200多名当地村民,拿出钱告诉他们:
只要你们种出高粱,这4万就给你们了,粮食我也不要。
为了拍好这部戏,他拿出身家,也要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
合同签了,张艺谋离开1个多月,没料到村民偷换掉了张艺谋给的人高的高粱种子,换成了高产的高粱种,结果种出来是参差不齐的高粱。
张艺谋气坏了,又重新补发种子买化肥,派人监工,再补种了一批高粱。
最后才呈现出剧中的非常具有原生态气息的高粱地场景。
在拍摄《英雄》中,章子怡和张曼玉的胡杨林的打戏。
张艺谋想拍摄树叶飘落的镜头,但是当地规定不允许摘树上的树叶,张艺谋就让剧组找当地村民购买落叶。
然后他亲自负责,把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分为三种不同叶,一等级的树叶是特写在演员脸上的,二等级的树叶放近景,三等级的树叶是远景。
连树叶都要分三个等级,真是精益求精。
10年前陈凯歌评价张艺谋:
他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变化,吃面条,吃馒头,吃大蒜,依然精力旺盛的开会,对每一场戏,每一帧画面,孜孜以求,如果不仔细掐算张艺谋已经60多岁了。
跟他合作的每一个奥运的节目编导几乎都得对他吐槽一番,吐槽的是当初他们的创意作品反复被张艺谋打了回来,一遍一遍要求修改。
有些作品让所有人都满意了,但是张艺谋还是不满意,可以想象他到底对工作有多么苛刻。
面对合作伙伴们的情绪,张艺谋无奈地回答:
如果我考虑到大家的辛苦,我勉强过了,我心里肯定不舒服,我睡不着觉。
他一直铭记前辈导演谢晋的一句话:
拍戏就像手里捧水一样,你在这个地方洒一点儿,那个地方又洒一点儿,结果手里什么都没了。
创作三四十年,不管在任何时候,他都坚持在每一个环节要求精益求精。
正因为这种高要求,高标准,让他的眼光、视角、审美和创意,以及对大场景的把控能力不断走向鼎峰。
4、敢于自我批判,自知之明
有人曾经问张艺谋,如何看待网友们对自己作品批评的声音?
他直言:
我拍的作品,在大家批评我之前我看了500遍了,已经反省很多遍了,电影上映前我已经邀请很多朋友说忠言了,该批评的我还是会认真去听。
为了做好08年奥运会创意,他特意找出自己20年前拍的广告做反面教材,在创意大会上,毫不留情自我打脸,吐槽作品哪个地方处理的不到位。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都是敢于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超越自我;
只有弱者才会怕被人批判,而极力掩盖自己的缺点,因为他们想保护的是自尊。
这么多年他的工作方式一直都是:反省、总结,完成下一次创作。
张艺谋的眼神,总是深邃中带有几分的忧郁和坚定。
或许是童年“历史反革命”的家庭背景,一直给他带来的不安全感,让他在获得一个个奖杯后,仍然保持清醒的心态,永远不会带有范进中举的狂喜,而是像一头孤狼一样不停的狂奔。
他很不喜欢“国师”这个的头衔,而是自称我是电影工匠人,跟木匠没有区别,只是从事的这个行业在名利圈,放大了身上的光环罢了。
《三枪拍案惊奇》被网友群嘲,柴静问张艺谋:面对网友们的谩骂你还敢拍这样的喜剧吗?
张艺谋立刻否定:
不,我还要拍,我再把剧本做好点,分寸掌握一些,如果一个导演都是拍一个砸一个,吓跑一个就不干一个,最后类型就越来越少了,那就距离百花齐放太远了。
哈哈哈,瞧瞧这抗打击抗压能力。
真是千骂万骂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种身处名利圈,但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人,真是少见。
5、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别人看来张艺谋是一个名扬海外的大导演,资源丰富,这是很多人求之不得,洋洋得意的荣耀。
但是在张艺谋看来这不是一件好事儿,调动资源的权利越大,代表你的责任越大,肩上的担子越重。
他总是反问:
人家大牌演员找你拍戏,说就3分钟都行,你说你没拍好,你对得起人家吗?
《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的一天》纪录片
在奥运会创意会上,每次开会他总是对每一个成员强调:
我们代表国家,我们要负责。
当创意组提出的创意一旦涉及到超出预算,张艺谋立刻否决,他总是既想办出出彩的节目,还要帮助资方省钱。
身边的人评价他,张艺谋从来不为了强调个人色彩,而枉顾他人利益的创作,他尽量不造成浪费,要求制片主任不乱花钱,不当冤大头,那样他会心有不安。
在奥运会开办的前十几天,他每天抓演员们的表情,跟表演者们强调:
你们一定要多微笑,绝不能让画面切到你的面目紧张走神,丢人现眼,你们代表了国家的形象。
点点滴滴事无巨细都体现出了负责的态度和使命感。
很多人诧异他如何能做到不眠不休?
后期他袒露心声:
这么大的活儿,你是总导演,老百姓们都指望你扬眉吐气呢,这是多么重的担子啊,你能睡得着吗?
并不非他精力旺盛,而是他强烈的责任心迫使他去完成任务。
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张艺谋由一年前面颊饱满神采飞扬的状态,熬到肉眼可见的面颊凹陷,满脸的沧桑,隔着屏幕你都感受到了将要窒息的焦虑感,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
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让他在面对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下,历经艰难,完美的完成了一个个国家托付的任务。
72岁本该在10年前退休的年龄,但是仍然完成一部部“封神”的作品。
看完了《张艺谋的2008》,了解了奥运背后的心酸创作的历程,你只想由衷的发出一句:
张艺谋,您真的了不起。
张涔汐:头发虽长,见识不短;眼光虽毒,嘴巴不毒,以犀利的文笔,让你的认知突围。畅销书《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