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育儿反思周记

01 教育断想

中学时,我们曾学习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记得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育的理想是好的,但它无法把所有人都变成像白求恩同志那么高尚的人。

教育聚焦于一个人应该成为一个人怎样的人。教育使人彬彬有礼、使人自我控制、教育使人看起来文明。教育用统一的标准考核学生。

但是教育未曾教过学生,怎样看待人性中与高尚相对的内容,比如自私自利、溜奸耍滑、背信弃义……教育未曾教我们怎样直面人性的阴影

对小孩子,人们往往较为宽容。但也只是认为这是小孩子的“特权”,等到了一定的年龄,便拿另一套尺子来衡量他。。

一个人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身上那些本我的冲动,是从婴儿起,一生需要做的功课。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法。

两三岁之前,父母通常允许和接纳孩子大部分的本我表达。

三岁后,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力量占了上风。父母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孩子们成长为懂礼的人。

十二岁,个人的本我冲动卷土重来。中学六年,每个人都要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冲动情绪。

十八岁后,再次回归社会提倡的道德行为的主旋律。

每个人的时间阶点在此基础上又有所不同。

02 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最近,已经开始关注今后牛仔幼儿园入园的事。我还一所幼儿园尚未考察过,或许是时候进行详细的了解了。这非得花不少时间和功夫。

据说,不同的幼儿园注重孩子不同方面的培养。公立园和私立园不仅在学习内容上有差异,在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和包容程度上也不尽相同。

理想中,我觉得一个好的幼教老师,不能简单地拿“对与不对”说事。

孩子光知道这事不对还不够,还得知道为什么不对,对的方式是什么。

孩子不能光学着像大人一样理性判断正误,还应该向大人学习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情绪。

家长或老师如果跳过理解直接教育孩子,孩子就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他人,他的情感智力就无法得到发展。那些不能被表达的情绪就会被卡住,一直影响他日后的生活,直到他被理解。

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人性中必定是有着较大面积的阴影,但是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多人的阴影被压抑越来越深,以至于平时很难觉察得出。

还有些人成年后,人性中的阴影则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人性的丑恶。他们被自己的阴影所控制。

如何既不压抑人格阴影,又不被人格阴影所控制呢?只能承认阴影的存在,给它们一些合理的空间和位置,

所以,那些少数幸运的孩子,他在幼年时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从捡地上的东西吃、在水坑里乱踩、把手伸出电梯的门,到趴在地上看着父母哭泣、推搡别的小朋友、拿走别人的零食等),被得到了理解,给予了一种在合理性方面的承认,同时又被适应性的行为所取代。他们发展出了真实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03 牛仔的同理心

最近,我特别为两岁小牛仔对他人明显的同理心而感到开心。

其实,去年牛仔就已经开始有了一种尝试“感同身受”的能力。

他看到姥爷为姥姥捶背、会着急地哭着制止姥爷(可能是觉得那是在打人,而被打的人会疼)。

最近,他看到别的孩子大哭时,会去关注。一次在游乐场玩的时候,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坐在滑梯下面不肯离开,导致别的孩子不能玩耍,男孩被他的爷爷硬生生抱走。男孩哇哇大哭起来。

我注意到小牛仔注意到这件事,蹲下来对他说:“那个宝贝哭了。”他仍然很关切地看向那边。我顺着他的眼神、拉着他往那个男孩的方向走。快走到时,牛仔弯腰轻轻摸摸正坐在地上的男孩的后背。

他知道男孩需要安慰。就像他哭的时候需要安慰,就像他哭的时候亲人会蹲下来轻轻抚摸他的背。

前阵子,我见牛仔特别喜欢和小鸭子有关的绘本、便给他买了一只会模仿人说话的小鸭子。它的原理在于录音功能。当外界声音停止时,小鸭子内置的小喇叭会自动播放刚才的声音。

小牛仔很喜欢这个鸭子。经常抱着鸭子、和鸭子说话,听鸭子模仿自己的声音。

更可爱之处是,牛仔每次拿到小鸭子并不是急着和它说话,听它重复自己的声音,而是把它轻轻放在地上,蹲下来,亲亲鸭子的小脑袋。

这个动作,像极了我蹲下来亲亲牛仔的小脑袋。

如果孩子能得到了父母的爱,他们内心的爱也会溢出来,去爱周围的世界。

孩子爱世界的方式、常常就是父母爱他们的方式。

04 牛仔的“交换意识”

今天上午,我带着牛仔到家里附近的游乐场玩。出门前,我特地带了四辆不同的玩具汽车。

在游乐场,牛仔并没有立刻投入到各种设施的体力运动中,而是到处看看。很快,我发现他的眼光落在一个四五岁左右哥哥手中的大号玩具消防车上。

我知道他想玩那个消防车,但是我们隔了十多米远,他没有想到应该怎么做,只是定定地看着。

我鼓励他:

“宝贝,你是不是很想玩那个大卡车?你可以过去试试,用你自己的玩具车去做交换。因为那个哥哥手里只有那一辆车,如果你直接去要,他如果给了你自己就没有玩具可以玩了,所以你可以把你的玩具车给他玩、然后你玩他的。到底行不行呢?你可以过去试试。

牛仔心动了,听完我的话、立刻就行动。他很顺利地用自己的车交换到了那辆大号玩具消防车。虽然他没有使用语言,但是他的肢体动作很明显地表明:“我给你这个、你给我那个。”

正在我为牛仔的交换成功感到高兴时,有更多的小朋友过来玩儿。我看到牛仔也对他们的玩具感兴趣,没多想、便拿出了自带的另外三辆玩具车。

牛仔继续交换行为,但是略显生硬地把自己的车塞给对方,而没有理解别人是否想和他换。其他小朋友大多也是如此,生硬地拿走牛仔的玩具车、而没有询问。有的孩子太小,还不会询问。

这时,我需要在旁边做很多各方的“软化”工作。

大家都基本上和谐开心地摆弄这些小车,牛仔也玩了三种不同的玩具车。

但突然,牛仔不再玩别人的玩具车,而是从其他孩子手中拿过属于自己的玩具车,把它们一一放在自己面前,不允许别人来拿。他没弄错,一共四辆。他要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拿走。

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辆车后马上跑开。牛仔生气地大哭起来,脸顿时憋得通红。我赶快抱起他来安慰。那位男孩的妈妈赶紧去把那辆玩具车拿回来,物归原主。

今天,我真不应该带四辆车出去。牛仔明显还不具备在公共场合大家一起玩的情况下管理四辆车的能力。我真是给他出了个大难题呀!

05 打了人还哇哇大哭的牛仔

在游乐场,一位四岁左右的哥哥打了个趔趄,由于身体失衡碰了牛仔身体一下。

牛仔愣了一下后,马上用手中玩具车打了哥哥的头一下。并不重。哥哥愣了一下,但并没有生气。

我已经蹲下,一手揽着牛仔的肩膀,说不能打人,一手轻轻摸摸小哥哥的头,说“对不起呀,没事吧?”

小哥哥马上理解了似的,表情回归平静。可牛仔却突然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候怎么应对?正在一旁带孩子玩的奶奶反应很快,她赶忙说:“不可以打哥哥哦!”同时,看见牛仔哭了,她赶快用自己的手摸住牛仔的头,说:“不怕不怕,你也没事了。”

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想,这位奶奶看到牛仔哭,似乎是看见了他的害怕和无措。她的语言在安慰哥哥(当然哥哥很镇定,显然没有因为这件小事而不高兴),她的肢体语言却在安慰小牛仔。而她说的那句话,显然比我说的要合适得多。

作为妈妈,总想着牛仔打了别的小朋友,第一时间就告诉他,不可以打人,打人不对。把稳定现场作为第一要务。然后,再抱着宝宝到处走一走,安抚他内心的不安。

直觉告诉我,这位奶奶做得更好。因为她没有把对错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关心和理解放在第一位。

这个不到五秒钟的场景,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上次在育儿复盘中提到牛仔经常“打”人。最近我做到的是,一方面有多带牛仔出门玩,特别是孩子多的地方,帮助他多积累与其他孩子接触的经验。另一方面,不对牛仔“打人”的行为过度关注。

但牛仔似乎升级了行为,已成功获得我的关注。每次他“打”人一下后,马上跑过来扑进我的怀抱。然后再冲出去“打”别人一下子。有一两天晚上我们在游乐场的时候,他这样的行为似乎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强烈地阻挠,只是温和地提醒,所以,接下来的两天,这样的行为开始消退。

并且,他温和“接触”的行为大大增加。比如,轻轻摸摸其他小小孩儿的躯干、头、脸。看到穿着裙子和白色连裤袜的七八岁的姐姐,他又去摸摸姐姐的腿。有时则把头靠在还只会爬的小弟弟身上。

但是,他从未确认过,别的小朋友是否愿意他这样的接触。这对他现阶段还是很困难的。好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有小朋友不喜欢的,只是有些大点的孩子不太理会。

06 与小姐姐玩耍的短暂时光

我知道,他对其他孩子感到很好奇。他特别想和比他略大一点儿的孩子在一起玩儿。

比如一天晚饭后,我们去莲花山玩。牛仔追着一个小姐姐跑了很长的路。俩人一直在玩追追躲躲的游戏。后来在一个路口处,我们两家人分开了。牛仔还很不情愿。

离开小姐姐后,他不愿意跟着大人走,速度越来越慢,而且脾气越来越不好、为了一点儿小事便生气,我们只好轮流抱着他上山,有时候我背着他,我吆喝着一起玩儿“追上啦”的游戏。但我能感觉到,大人逗孩子玩,与和姐姐在一起玩的新奇相比,是无法企及的。

我不禁想到,一个两岁的孩子尚且这样,那些青春期躁动的男孩,如果没有比较聚焦的兴趣,也没有谈恋爱,那情绪上的烦躁易怒是很好理解的了。

通常,青春期谈恋爱的男生、烦躁情绪和暴力倾向可能相对会更少吧!但失恋后,也要学着接受和哀伤吧!

小牛仔和小姐姐正在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被父母分开,他内心有情绪,实在是太正常了。当时,我们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种分离会给他心里到来不快。

再小的孩子也是人,也有着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假如是成年人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心仪的异性,聊天正开心时,即刻分道扬镳,恐怕心里也充满惆怅吧。

而牛仔还没有能力直接表露难过、他的难过更多是以烦躁、生气来表现的。

那晚我们快到达莲花山山顶时,牛仔既不想走,也不愿让抱着,嘴里哼哼唧唧,我们都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这时爸爸突然说:“快看那边的小姐姐!”小牛仔马上来了精神,往前方跑去。跑了一阵子,并未看到小姐姐,他又失望地嗯嗯呀呀起来。

爸爸的做法,唤起了小家伙的希望,随之而来的又是失望。但这一次,没有焦躁和愤怒。更多的是失望。

我觉得,爸爸下意识地帮助牛仔表达了情绪。

结束语:

这些教育的断想和几个零散的事例,同时指向一个道理:理解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育儿反思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