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人家做客,对方家里有个宝宝,和我家的差不多一样大。对方是老人帮带孩子。孩子在吃饭时磨磨蹭蹭,老人反复催,后来干脆自己喂,嘴里还唠唠叨叨要孩子好好吃饭。孩子不好好吃,老人又板起面孔教训。宝宝更加自行其是。
有时候,2岁左右的宝宝不听话,是因为成人重复太多了,太啰嗦了。宝宝一直不听,大人又会发飙。那么好,在你第一次说话和发飙之间,将会是孩子的等待时间。他会拖着、拖着,直到你发飙。你发飙次数多了,或许在孩子眼里看来,还会觉得你发怒的样子挺好玩,也不过如此嘛,他更加无所畏惧。
后来,我又看到这位老人生气地把饭碗拿开,气愤地说“你不好好吃,就不给你吃了!”,但是看到孩子有悔意,她很快又把碗递到孩子嘴前。
最让孩子觉得有机可乘的,就是言行不一致的成人。在言行一致的监护人面前,孩子是有规可循的,是不轻易冒犯的,是不会试探底线的。所以,不要“假装”不让孩子吃饭、“假装”要离开孩子。
在辽宁本溪生活的一段时间,我白天事情多,在宝宝不服从的情况下,我采用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走出门外关上门,告诉宝宝妈妈不会来了。宝宝害怕,于是马上按着我说的去做。这样虽然见效快,但很快会有恶果:
宝宝不那么顺从了,更加顽皮;以前自发顺从,后来发现和我之间的亲密关系虽然短暂失去,但很快能恢复,而且她能控制这一点,我又不是那么有原则,所以她更加任性;我和宝宝失去了心灵感应。
宝宝的变化是非常快的。成人带孩子的模式不同,会迅速反映到宝宝的行为模式上。
刚才那位老人喂饭的事情,我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是:
- 始终保持温和。不要让孩子觉得,她能控制你的情绪。否则,她会觉得好玩!不要让孩子玩弄你于股掌之中。
- 告诉孩子好好吃饭的理由,并且告诉她不好好吃饭的后果。孩子能理解的事情,比你想象的多。注意,就说一次,不要啰嗦。
- 和宝宝确认还吃吗?如果宝宝说不吃,马上收走,不要再拿回来。宝宝说“饿”,就饿着。下一顿饭,宝宝一定好好吃。而且,小孩子饿那么一顿,不会饿坏!但学到的功课是很宝贵的。
- 孩子如果态度不好,不要回应她,直到她用温和态度说话。而且整个过程里,成人不要改变温和的态度。
很多成人抱怨孩子态度不好,那或许是因为孩子态度不好时你回应了,这让孩子觉得:态度不好是可以接受的,更有可能是:孩子态度不好时,你怒火冲天,结果孩子以为这就是你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父母采用这样的回应模式,孩子根本无从学会怎么好好说话。
我的小孩白天和老人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变得喜欢声嘶力竭地说话。她和我以前从不这样。她染上这个毛病后,我会直接告诉她:“重新说”,态度仍然温和,我也会告诉她正确的说话方式:“妈妈,我可以喝奶吗?妈妈,我可以玩积木吗?”我会回应:可以,或:不可以,因为……。
后来,这个宝宝开始穿衣服了。老人给她准备好了衣服,等她过来穿。但宝宝四处寻找,还嘟囔着:“我的背心,背心!”老人忍耐着急躁,说:“背心在这,快点!”宝宝仍然在四处找背心。老人干脆直接教育她:“听着,你要听奶奶的话,否则奶奶回家了,不带你了。”
我发现很多成人与宝宝之间都处于心灵隔阂的状态。以前和娃爸的飞友们一起出去,有个飞友带了两个小孩:一个10岁,一个2岁。这两个小孩给我的感觉是:都不快乐。如果10岁小孩因为学业压力大还情有可原。可是那个2岁小孩也总皱眉,闷闷不乐。她们的爸爸妈妈和她们之间处于心灵割裂的状态。爸爸妈妈的话,她们不听,2岁的小孩干脆置若罔闻,自行其是。她们的心声,爸爸妈妈也感受不到。
这个老人就是这样的状态。她不理解宝宝在想什么,在找什么。她只顾着快解决手里的衣服。并且,她把宝宝的行为理解为“不听话”。其实,我们会如何对待孩子,取决于我们如何认知孩子。比如,如果你1岁多的宝宝总往地上扔东西,你理解她是在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并乐此不疲,或许就不会那么生气。
我发现这个宝宝就是想穿另一件背心,但她太小了,够不到柜子,又不知道去哪里找。家里人也不理解她。后来找到了,宝宝很开心。
很多成人只想到从自己的心意“强扭”宝宝按着自己的节奏,但想不到用心去感受宝宝想要什么。宝宝绝对是成人的镜子,在宝宝看似“不听话”的背后,其实都有成人的自以为是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