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想:看见(一)

《看见》这本书买回来也已经有三个月,在半个月之前读完一遍了已经。当时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是不错,所以就有了这次重读《看见》之旅。

因为已经读过一遍,这次再读序言时,我想到了关于自己的三个问题:

首先,我真的看见了吗?

其次,假若我看见了,看见的是真实吗?

最后,假若我看见了真是,又看见了真实之后的东西吗?

陈虻问柴静,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柴静回答道,关心新闻中的人。

我觉得吧,无论做什么,做大事做小事也好,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人来服务的。人永远是这个社会中最最基本的单位。

但是在生活中,“人”常常被我们忽略了,我们更在乎的是一些别的事情。

先不说别人,也不说自己,就说说事。

有的事情,我是有意忽略的。比如未来,以后,这些看不清摸不着类似虚无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太遥远了,总被我们当下的娱乐活动,快感所淹没。其实说是淹没都不准确,淹没这个词在我看来过于被动了,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我主动的,主动的去忽略了他。

那我无意忽略的呢?更多了吧。例如写作,写作需要积累素材,那素材从何而来,不就来自于每天每时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好比十一去北京旅游,,所见所感完全可以积累下来,结果呢,当然是素材与我打个照面,走了人家。我想记录下来,可在生活中一忙起来,,我就把这些事抛掷脑后了。这就是无意。

“遮蔽”一词在我第一次读时,以为遮蔽的是我的眼睛,但这次读则是遮蔽的我的心。这个词加上无知,偏见,概念化,模式化简直太完美了。把我这个人形容的明明白白的。但万幸,我意识到了,我也开始尝试用另一个角度看见了。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但换个角度看见,也是蛮难的,你怎么看见,就得先睁开眼吧。柴静说,还得从蒙昧中睁开眼。这不就更难了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开始有了思想,这句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深有体会,每当我开始想,琢磨,我就发现不论我想的是当下还是未来,我都有种不安。

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是一个健康的理想化的过程,但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不断犯错,不断推翻就完了,然后一次一次地重复下去,一直到死,这个死还不是生理上的死亡,是没了思想,无意识,这才相当于死。

至今,我只想让自己记住一个词,质疑。

世界上有什么不用质疑的事情吗?没有。

在世上,人都是要走下去的,可我还不知道我自己能走近还是走远。前几天看了奇葩说,李诞说,哪个方向都是前,仔细想来,这还真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

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都选择剖腹产是个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了几个层面?

首先,我真的看见了吗?

其次,假若我看见了,看见的是真实吗?

最后,假若我看见了真是,又看见了真实之后的东西吗?

这就是三个问题。

柴静说越听心底越冰,把结尾一改再改,但已无能为力。我也同样,越听越觉得自己太无知了。

谈到强人,我必然不会想到他们有什么软弱的地方,但如果有人给我看了,我是会很万分感激的。没有人愿意和别人分享他们软弱的地方。

第一章有一段是柴静小时候测视力的回忆。我也有过一模一样的记忆。当时大家要体检,一项一项的拿着发下来的体检表,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体检。到了体检视力的地方,我总会背下来几行,以免到时候让大家知道我其实是个近视。后来等我戴上了眼镜,我就不太在乎了。说起为什么,是因为身边的人都戴起眼镜了。

说到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上学时候的数学生涯。我的数学成绩一般,没有太好太坏,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觉得的。但现在我还能记起来很多公式,因为当时解答数学题的时候,都是有了判断,然后再去看题目中差了公式中的什么,我去求就好,所以这些公式就在我的脑子里了,但同样的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就忘了,忘得一干二净了,一点点我都想不起来了。这就是我学生生涯中的过程,先下一个判断,我再去了解它。现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先判断,再了解,得,有时候我都不了解了,我想它是怎样就怎样。现在只希望我自己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判断,只有了解。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愿我一样。虽然我最想要逃离当下痛苦的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感想:看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