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作用及临床相制大法》书稿连载之四
石膏
【性味归经】性大寒,味辛、甘。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用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常与知母、粳米、生甘草等同用;用治肺胃实热,常与栀子、芦根、淡竹叶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石膏主要含有含水硫酸钙等成分,毒性较小。
【性能特点】药性猛烈。
【用法用量】水煎服,10~30克。
【不良作用】
1. 石膏会因寒性和清热泻火功效而伤阳,加重阳虚证、寒证(且因其性寒走表,尤会加重表寒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因其性大寒,归肺胃经,对胃阳损伤极大极明显,加之含有含水硫酸钙等非营养性矿物质成分,及难适口鼻的药气药味,所以对胃肠功能有较大妨碍和影响。
[if !supportLists]2. [endif] 石膏性大寒,归肺胃经,对胃阳损害极大。“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伤胃阳过重必使胃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妨碍气的生成而致伤气。又因石膏含有含水硫酸钙等非营养成分,具有一定毒性,及其清热泻火功效的作用机制非良性,所以亦会伤气。石膏药性峻猛,不良作用较大,属重度伤气药。若(与病证损害相加)造成患者重度气虚,便会影响全身及各个脏腑之气的生理功能和削弱正气,从而加重各脏腑与全身其它机体组织的病证(含石膏主治证)。
临床运用石膏时,若见有全身与各个脏腑之气虚证及其病证者,当加用其主治药物同治。所用药力须胜过石膏伤气的不良作用。
案例:2011年7月,患者马某,男,41岁,因长时间冒着酷暑干农活而患病。症见:面赤,咳嗽,痰黄,咽喉红肿疼痛,干渴,小便黄而短少,苔薄黄,脉洪大等,证属肺实热证。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1把,桑白皮15克,前胡15克,杏仁12克,瓜蒌仁15克,射干15克,栀子15克,炙甘草3克。共3剂,水煎服。方中以石膏之大寒峻猛,入肺经,以除肺部实热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助之,佐以怡胃之粳米,防石膏伤胃;以桑白皮、杏仁、前胡、紫菀止咳化痰;射干解毒利咽;以栀子清热利尿,使热从小便而出;炙甘草缓和药性之峻猛。
患者服药三日再诊,小便清利,热势消尽。却见面色苍白,脉象转虚,咳嗽稍减但喘促无力,不欲饮食。余知乃石膏之故,遂以补肺汤加减:人参15克,五味子15克,桑白皮15克,前胡15克,杏仁12克,瓜蒌仁15克,白术15克,神曲15克,大枣10克,炙甘草3克。予药3剂。方中使用人参、五味子补气平喘;白术、神曲健脾开胃,增食欲;大枣益气养血。以此五味药,除石膏之遗弊。
又三日,患者咳喘减大半,面色渐正常,食欲转旺。再以补肺汤加减善其后。
总结:石膏大寒峻猛,伤气伤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因大寒之性和含非营养成分且具有一定毒性而伤血,加重血虚证。
[if !supportLists]4. [endif]因其毒性而妨碍肝功能。但毒性极小,因而妨碍肝功能的不良作用极微。
按:临床运用石膏时,若见兼有石膏不良作用所必然加重之病证者,当加用病证主治药物同治;如果病证严重者,当弃用石膏,另择平和之药替代之。
黄莲
【性味归经】性寒,味大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清热燥湿
用治湿热泻痢,常与白头翁、秦皮、老鹳草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泻火解毒
用治火热扰心,高热烦躁,常与连翘、栀子、石膏等同用;用治胃火上炎,常与升麻、牡丹皮、黄芩等同用;用治痈肿疮毒,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黄莲含有小糪碱、黄莲碱、药根碱、黄柏酮、黄柏内脂、阿魏酸等成分,毒性极小。
【性能特点】药性较强。
【用法用量】水煎服,2~9克。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黄莲会因寒性和清热、泻火功效而伤阳,加重阳虚证、寒证。
[if !supportLists]2. [endif]因含有小糪碱、黄莲碱、药根碱、黄柏酮、黄柏内脂、阿魏酸等较多非营养成分,加之其大苦味,极不适人味觉,所以会妨碍胃肠功能。
[if !supportLists]3. [endif]因具有燥湿功效而伤津,加重各种津亏证。
凡具有燥湿功效的药物,不论属热性温性还是寒性平性,都会伤津,加重津亏证。不同的是,热性温性药,因热性温性相助,伤津的不良作用大一些,寒性平性药伤津的不良作用则小一些。
临床运用黄莲时,若见有津亏证,当加用其主治药物同治。所用药力须胜过黄莲伤津的不良作用。
案例:2010年6月,患者关某,女,53岁,因大便秘结半月就诊。症见:颧红,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小便赤黄,舌干苔少,脉细数等,证属阴虚火旺,津液亏耗。拟:黄莲8克,白芍15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天花粉15克,栀子15克,甘草3克。共3剂,水煎服。
二诊:烦热减轻,而大便秘结无改变。余忽然醒悟到黄莲燥湿之负面作用,乃以前方去黄莲,仍予3剂。
三诊:烦热比之前减轻更多,大便变软。
继守服二诊所用之方5剂而愈。
[if !supportLists]4. [endif]因含有较多非营养成分,具有一定毒性,及清热、泻火功效的作用机制的不良性,加之黄莲大苦之味,对胃肠功能产生较大妨碍作用而败胃气,影响气血的生成,因而伤气、血,加重气血虚证。其药性较强,属轻度伤气药。若加重气虚证,造成重度气虚,则会影响全身和各个脏腑之气的生理功能和削弱正气,从而加重各脏腑与全身其它机体组织的病证(含黄莲主治证)。
[if !supportLists]5. [endif]因其毒性而妨碍肝功能。但毒性极小,因而妨碍肝功能的不良作用极微。
银柴胡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清虚热
用治阴虚内热证,常与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除疳热
用治疳积发热,常与胡黄连、芦根、地骨皮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银柴胡含有菠菜甾醇、7-豆甾烯醇、银柴胡环肽Ⅰ、豆甾醇、α-菠菜甾醇-葡萄糖甙、7-豆甾烯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木脂素、香豆素等成分,毒性极小。
【性能特点】药性平和。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因清虚热功效而敛邪加重外感表证、寒证。
银柴胡清虚热,即清阴分之热,会因清阴分之热的功效而携阴伤阳,令阴盛于外,阳束其内。而治疗外感表证之惟一大法,乃是仗阳气外达,以发汗驱邪出表。若阳束于阴之藩,则难以外达,阳气不能外达,则汗不能出,故使邪敛于内矣。因此,银柴胡会因清虚热功效而加重外感表证。亦会因敛邪之性,加重邪不在表卫的实寒证,使寒邪难于散发。
临床运用银柴胡时,若见有外感表证(包括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或其它寒证,当重加外感表证或寒证的主治药物,以制银柴胡的不良作用;或分病而治,先驱外邪,再治银柴胡证;若外感表实证转为表虚证,则二证可同治。
案例一:余之学生小欧,曾治一老太,七十四岁,平素阴虚发热。有一次,时值初夏,因感冒头痛至余处求治,逢余外出,便延小欧治疗。症见:前额胀痛,恶寒发热,白天少汗,夜晚盗汗,心烦,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干咳少痰,鼻干涕黏,舌质红绛,无苔,脉浮而细数等,证属外感风寒与阴虚内热证。小欧处方是:防风10克,白芷10克,荆芥10克,生姜5片,杏仁10克,紫菀10克,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胡黄连9克,甘草2克。水煎服。方中以防风、白芷、荆芥、生姜发汗解表;杏仁、紫菀润肺止咳;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清虚热除烦躁;甘草调和药性。乍一看去,组方似乎颇有章法。但患者服后,满身发热,汗难出,懊侬不已,而恶寒、头痛、咳嗽等症丝毫未减,复至余处诊治。鉴于患者病证白天汗少晚上盗汗之特征,余不用别方,只将小欧原方拆开用之:防风10克,白芷10克,荆芥10克,生姜5片,杏仁10克,紫菀10克,甘草1克,白天煎服;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胡黄连9克,甘草1克,晚上煎服。患者服药后,白天即汗出畅快淋漓,虽方药平和,发汗力弱,然天热及阴虚内热助之。而晚上盗汗亦稍止。仅过两日,患者感冒告愈,阴虚内热减轻,后以补阴药善后。
案例二:家人某年有一段时间患阴虚火旺证,常五心烦热,盗汗。一次因睡觉凉了肚腹,腹痛难忍。当时余外出办事,电话打不通,便自己称取陈艾叶8克、银柴胡15克、地骨皮15克,水煎服。服药一日一夜,腹痛不减。第二日午,余回家,将其药倒掉,令嚼食陈艾叶两片,不多时腹痛即愈,然后治疗阴虚证。
[if !supportLists]2. [endif] 银柴胡含有菠菜甾醇、7-豆甾烯醇、银柴胡环肽Ⅰ、豆甾醇、α-菠菜甾醇-葡萄糖甙、7-豆甾烯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木脂素、香豆素等较多非营养成分,加之其味不适人味觉,因而会对胃肠功能产生一定妨碍,而加重胃肠病证。
[if !supportLists]3. [endif] 银柴胡因含有较多非营养成分,且具有一定毒性,及散热功效的不良作用机制的影响因而伤气、血,加重气、血虚证。但银柴胡性平和,毒性极小,属轻微度伤气药,不影响气的生理功能,不伤正气;伤血的不良作用亦轻微。
[if !supportLists]4. [endif] 银柴胡会因寒性和清虚热、除疳热功效而伤阳,加重阳虚证,并对寒证之寒性产生叠加效应,从而加重其症情。
[if !supportLists]5. [endif]因其毒性而妨碍肝功能。但毒性极小,因而妨碍肝功能的不良作用极微。
人参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微苦、甘。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补气补元气
人体之气按部位划分,分为全身整体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胃气、中气、肾气、肝胆之气、肠之气、膀胱之气、表卫之气等;按功能特点和生成来源划分,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要由肾脏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得到后天宗气、营气、卫气等的滋养和补充。而宗气、营气、卫气,则分别包含在肺气、脾胃之气、表卫之气等之中。
人参用治全身整体之气不足,常与西洋参、党参、黄芪等同用;用治心气不足之证,常与绞股蓝、大枣、黄芪等同用;用治肺气虚弱之证,常与刺五加、红景天、绞股蓝等同用;用治脾胃之气虚弱,常与白术、山药、大枣等同用;用治中气下陷证,常与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用治肾气虚弱,常与山药、五味子、绞股蓝等同用;用治肝胆之气不足,常与柴胡等同用;用治用治肠之气不足,常与白术、大枣等同用;用治膀胱之气不足,常与山药、五味子、金樱子等同用;用治表卫之气虚弱,常与黄芪、白术等同用;用治元气不足,常与鹿茸、巴戟天、紫河车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固脱
用治气虚欲脱,可大剂量单用或与附子同用。
[if !supportLists]3. [endif] 摄血
用治气不摄血所致的吐衄、崩漏、便血、紫癜等证,常与黄芪、白术、大枣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4. [endif] 生津
用治伤津消渴,常与知母、天花粉、麦冬、芦根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5. [endif] 安神
用治心神不宁,常与酸枣仁、首乌藤、龙眼肉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人参含有四十余种皂苷类、三十多种脂肪酸类、近二十种氨基酸类和多肽类、多种糖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酶类、酚酸类、人参黄酮苷等成分,毒性极小。
【性能特点】药性稍强。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人参会因补气功效而加重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之证。
人参补气,其性微温而属阳,偏于补气之阳,阳盛则耗阴,因而会加重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之证。
临床运用人参时,若见有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之证,当加用潜阳、收敛阳气之药,如白芍、生牡蛎,以制人参的不良作用;或弃用人参,以无补阳气功效之补气药替代之,如西洋参。
案例:曾治一男子,30岁,自诉因酒色过度而致头胀目眩,浑身乏力。诊之,症见:身潮热,盗汗,五心躁热,失眠,舌质红绛,脉浮大而虚弱,属元气虚损与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之证。拟方为:人参20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地骨皮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生甘草2克。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以龟板、鳖甲、白芍补阴而制阳,熟地黄、女贞子益阴填精;地骨皮清虚热除烦;龙骨、牡蛎潜阳安神;甘草调和药性。水煎服。
二诊,患者诉曰服药后乏力现象有明显改善,盗汗亦有所减轻,但手足心热,目眩,烦躁、失眠等症却微见效甚微。余仍用原方,稍作改动,去掉人参,加补气、阴之猛药西洋参20克,令患者连服三剂。
三诊,患者自诉烦热已平,尚能安睡,其余诸证亦大为减轻……
经此案例,余深深体会到西洋参之妙处,和人参抑阴升阳之弊害。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因温性而加重热证。但其不良作用轻微。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因补气功效而固表,加重外感表证、实寒证。
人参具有补气功效,能实表卫之气,增强腠理闭合功能。而治疗外感表证,惟以发汗驱邪出腠理为治疗大法。若腠理不开,则令外感之邪滞留肌表,难以祛除。所以,人参之补气功效会加重外感表证;亦会加重邪不在表卫的实寒证,使寒邪难于散出。但人参因可补元气,能使阳气外发,而发汗和驱邪须籍阳气之力,故不良作用轻微。
临床运用人参时,若见有外感表证,当减小人参用量,加重发散驱邪药力,使之既能消除人参的不良作用,又不会加重人参主治证。
案例:2013年,患者吴某,女38岁。因感冒前来就诊。症见: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头痛,恶寒发热,咳嗽,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外感风寒表证与气虚证。考虑到患者气虚,所用药物尽皆平和之品:防风15克,荆芥15克,白芷15克,香薷15克,生姜5片,杏仁10克,款冬花15克,人参10克,甘草3克。方中以防风、荆芥、白芷、香薷发汗解表;生姜、杏仁、款冬花止咳;以人参补气;甘草调和药性。水煎服。患者服药后两天,汗出甚少,病证不见松解。
二诊,以原方加减。药如:麻黄10克,白芷15克,生姜5片,杏仁10克,款冬花15克,人参10克,甘草3克。水煎服。当天服之,即汗出淋漓,至夜病解,翌日告愈。
[if !supportLists]4. [endif] 因补气功效而加重气滞证、湿证、痰证。
人参补气,能增强人体之气的生成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气的生成与运化(代谢),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如果气的生成,强于气的运化,便会导致气有余而运化之力不足,造成气行不畅。人参补气而无促进气的运化之作用。因此,它会打破气的生成与运化之间的平衡机制,造成气过剩气行不畅,便会加重气滞证;而气行不畅又会妨碍津液的输布,不能正常输布的津液与气相结,便成为湿气,就会加重湿证;湿气为生痰之源,所以亦会加重痰证。
临床运用人参时,若见有气滞证,当加用行气药,如陈皮、木香;若见有痰、湿证,当加用祛湿、化痰之药,所用之药或药力既能消除人参不良作用,又不会加重人参主治证。
案例:数年前的一个夏天,余到开诊所的朋友家做客。朋友诊所处于市繁华地段,人流量大。一日上午,一位三十来岁的女人突然晕倒在店门口,随行的丈夫惊叫一声,赶快扶起女人,向诊所内大喊:“医生,救命!”朋友和他做护士的爱人急忙奔出去,几人合力将病人抬放到病床上,紧接着迅速给她灌服葡萄糖水,病人很快苏醒过来。朋友随即对病人进行检查。只见她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小便失禁。检查结果尚有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征象。病人丈夫诉曰:老婆刚坐完月子,便想出来走走,刚才出了点汗,就说有些头晕,心跳心慌,走到诊所门口,便晕倒了。朋友很快作出了诊断:产后虚脱。拟方为:大人参50克。令护士爱人以水300毫升,生姜2片,同煎至150毫升,然后伺病人服下。大约5小时后,病人自诉感觉好多了,头不晕,不再心跳心慌。检查血压,已接近正常值。朋友亲将原方药再熬水一次,让病人服下。至夜十点钟,病人已能坐起身,精神状态渐好,与正常人无异,但诉开始腹胀。朋友再拟一方:陈皮15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乌药10克。观其舌,见舌苔白腻,又加:砂仁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方药皆行气、化湿之品,后再加人参20克。病人服药后即睡下。余与朋友私语道:为什么不加甘草调和药性?朋友曰:人参壅气,再加甘缓之甘草岂不更壅气?且弃用甘草,不抑药物偏性,可使此平和之方不挫锋芒,无缓滞之虞。余深为朋友之论叹服。第二天,病人果然反馈良好,腹胀尽消。
[if !supportLists]5. [endif] 因补元气功效而加重水钠潲留之证。
人参具有补元气的功效,能增强肾脏的固摄和抗利尿功能,因而会加重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液潲留之证。
临床运用人参时,若见有水钠潲留之证,当择其它药物代替之。
案例:秦某,女,56岁。素体气虚,曾患肾结石做过手术。某日头痛,发热恶寒,腰背酸痛,自服荆防颗粒,汗大出,头及腰背痛解。翌日,突现头昏,恶心,浑身无力,四末不温,腰及以下水肿等症候,到余同事处治疗。服药三日无效,心怀忧惧,冀早愈,至余处求治。
症见:面白无华,四肢倦怠,水肿畏寒,小便不利,大便如常,饮食不思,舌苔润滑,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乃气虚日久,汗不得法,损伤肾阳,加之肾结石及手术之器质性损害,以致气化不利,水饮泛滥。
这本非疑难顽症,然何以服药三日而无效呢?余向同事要来其所处之方,观之,真武汤加味也。药如:附子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生姜10片,人参15克。水煎服。共三剂。
真武汤之于此证,是合宜也。然其谬就谬在加用了人参。余遂以黄芪易人参,再以干姜易生姜,以增加温阳之力。方为:附子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干姜12克,黄芪20克。共二剂,水煎服。
二诊:畏寒减轻,小便增加,水肿退半,仍不欲食,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畏寒已已,胃口开,水肿全消,以补气温阳之食补方善后。
[if !supportLists]6. [endif]因其味不适人味觉和含有一定的非营养成分而轻微妨碍胃肠功能。
[if !supportLists]7. [endif]其毒性会轻微妨碍肝胆功能。
人参虽为滋补药,但亦有一定毒性,对肝功能不足或异常者,也会产生一定妨碍和影响,不能长期大剂量服用,否则,会产生中毒反应。
案例:患者黄某,女,拾荒者。2009年7月,黄某外出拾荒,意外拾得一包人参,约十公斤,便开始用人参大剂量熬水喝,每次100多克。至8月初,黄某因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而到余处诊治。症见:心悸失眠,手颤,咽喉部有刺激感,恶心,口干苦,胁肋胀痛,腹痛腹泻,舌苔白腻,脉弦。证属人参中毒。拟方:新鲜萝卜500克,甘草5克,绿豆10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木香10克,元胡索10克,豆蔻10克。共3剂,水煎服。方中以萝卜、甘草、绿豆解人参之毒;柴胡、白芍调节肝胆功能;木香、元胡索止痛;豆蔻、白扁豆止泻除湿。患者服完3剂后,证候多数消除,惟余胁肋胀痛、口苦。再拟方以行气散郁,调理肝胆: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川芎10克,木香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元胡索10克,炒萝卜籽10克,甘草3克。共3剂,水煎服。
服药后再诊,胁肋胀痛、口苦仍如故。余觉蹊跷,细诊,见其下眼睑膜淡白少血,方悟兼有肝血不足,遂于第二个处方中加入:当归15克,白芍15克,熟地黄15克,阿胶10克。又予3剂药,水煎服。
三天后,患者又至,诊之,胁肋胀痛若失,仅微口苦,再进疏肝补血方善后。
西洋参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微苦。归肺、肾、胃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补气
用治全身整体之气不足,常人参、党参、黄芪等同用;用治心气不足之证,常与绞股蓝、大枣、黄芪等同用;用治肺气虚弱之证,常与刺五加、红景天、绞股蓝等同用;用治脾胃之气虚弱,常与白术、山药、大枣等同用;用治中气下陷证,常与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用治肾气虚弱,常与山药、五味子、绞股蓝等同用;用治肝胆之气不足,常与柴胡等同用;用治用治肠之气不足,常与白术、大枣等同用;用治膀胱之气不足,常与山药、五味子、金樱子等同用;用治表卫之气虚弱,常与黄芪、白术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补阴
用治全身性阴虚,常与绞股蓝、沙参、白芍等同用;用治心阴虚,常与绞股蓝、百合、龟甲等同用;用治肺阴虚,常与玉竹、天冬、麦冬等同用;用治肝阴虚,常与白芍、女贞子、鳖甲等同用;用治胃阴虚,常与石斛、山药、玉竹等同用;用治肾阴虚,常与女贞子、黄精、龟甲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3. [endif] 补肺生津
用治肺虚久咳,津伤口渴,常与太子参、白果、诃子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西洋参含有人参皂苷和数十种挥发油类、氨基酸类、糖类、无机元素类等成分,毒性极小。
【性能特点】药性稍强。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西洋参会因补阴补气功效而敛邪固表,加重外感表证、寒证。
西洋参具有补阴、补气的功效。
补阴,则阴盛,阴盛制阳,制阳则阳阻于内,阴束于外,使阳气外达肌表受制,以致敛汗固表。而治疗外感表证之惟一大法,乃须仗阳气外达,以发汗驱邪出表。若阳气难以外达,则汗不能出,邪敛于内矣。因此,补阴会敛邪,加重外感表证。此外,西洋参因其补阴敛邪之性,亦会加重邪不在表卫的寒证,使寒邪难于散发。
补气,可实表卫之气而固表,亦会妨碍外感表证发散及寒证之邪散发。
西洋参补阴补气皆会敛邪、固表,尤其是补阴功效会阻阳于内,使阳气难以外达,因此不良作用较大。临床运用西洋参时,若见有外感表证、实寒证,当分病而治,先治疗外感表证、实寒证,再治疗西洋参证;或弃用西洋参,以其它药物替代之。
案例:这是二十余年前的一个临证记录。黄某,女,61岁。因淋雨感冒前来就诊。主诉头痛、咳嗽、手足心热。症见:恶寒发热,腰背酸楚,少气懒言,盗汗,白天无汗,鼻塞,口渴咽干,舌微红,苔少色白,脉浮而细数,证属阴虚寒湿感冒。余拟:防风12克,荆芥12克,淡豆豉12克,生姜3片,干葱白12克,西洋参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天花粉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方中以防风、荆芥、淡豆豉、生姜、葱白轻清发散以解表;西洋参补阴除虚热、生津止渴;杏仁、前胡止咳;甘草调和药性。
二诊:患者诉曰见效似无,仍头痛,恶寒,咳嗽,手足心热等。余父闻之,将上方去西洋参,其余药照旧用之。共二剂。
三诊:患者诉头痛、恶寒、咳嗽等皆平,手足心热略减,盗汗尚如故。父拟方为:西洋参18克,干葱白9克。共10剂。
父曰:西洋参补阴又补气,所以补阴之力最强最好;佐以葱白,能使阴阳互通,挡外邪复入,又宏补阴之功。
后随访,患者阴虚之证已痊愈,并赠礼物相谢。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因性凉和养阴功效而伤阳,加重寒证。
西洋参会因性凉而伤阳。加之西洋参补阴,阴能制阳,亦为伤阳,伤阳必然加重阳虚证。又伤阳则生寒,补阴敛寒邪,所以还会加重寒证。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因具有补阴补气功效而加重气滞证、湿证、痰证。
西洋参具有补气补阴功效。补气,会加重气滞证、湿证、痰证;而补阴,为补气之阴,会令气更阴凝,加重气滞证、湿证、痰证的不良作用更大。
因此,临床运用西洋参时,若见有气滞证,当加用行气药同治,如陈皮、木香;若见有痰、湿证,当加用祛湿、化痰之药;所用之药或药力既能消除西洋参的不良作用,又不会加重西洋参主治证。
案例:2019年10月,患者吴某,男,59岁,因脘腹胀痛来诊。症见:脘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肠鸣矢气,手足心热,偶有盗汗,舌苔厚,脉弦,属胃肠气滞兼阴虚内热轻证。处方为:枳壳10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苏梗10克,香附10克,元胡索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甘草3克,西洋参20克。共两剂,水煎服。方中以苏梗、香附、砂仁、元胡索行气止痛,消胃气滞;枳壳、厚朴、乌药、木香下肠之气,令出谷道;以西洋参补阴除虚热,止盗汗,并补气,制行气药伤气之弊;甘草调和药性。
二诊:手足心热消失,未出现盗汗,腹痛减轻,但腹胀如前,舌苔变腻。乃用上方变通,去西洋参,余皆照旧,共三剂。
服药三天后,患者反馈,诸证悉除。
[if !supportLists]4. [endif]因其味不适人味觉和含有较多非营养成分而轻微妨碍胃肠功能。但西洋参含有一定营养成分可以养胃,因而妨碍胃肠功能的不良作用甚微。
[if !supportLists]5. [endif] 西洋参具有一定毒性,因而对肝功能有一定妨碍。但毒性极小,因而妨碍肝功能的不良作用极微。
甘草
【性味归经】味甘。生甘草性平,灸甘草性温。归肺、脾、心、胃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灸甘草有益气补中
用治脾胃气虚证,常与人参、黄芪、白术等同用;用治中气下陷,常与柴胡、升麻、人参、黄芪、白术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炙甘草祛痰止咳
用治咳嗽痰多,常与麻黄、半夏、桔梗同用。
[if !supportLists]3. [endif] 生甘草有缓急止痛
用治胸腹疼痛,常与玄胡索、木香、香附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4. [endif]生甘草清热解毒
用治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用治药食中毒,常与绿豆、蒲公英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5. [endif] 调和诸药
用于调和药性,常与大枣等同用。
【毒性】甘草含有甘草苷、异甘草苷、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甘草利酮、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酸铵、甘草多糖等成分,毒性较小。
【性能特点】药性稍强。
【用法用量】水煎服,1.5~10克。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灸甘草会因补气而加重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之证。
[if !supportLists]2. [endif] 灸甘草因温性而加重热证。
[if !supportLists]3. [endif] 灸甘草因补气功效而加重外感表证、实寒证。
[if !supportLists]4. [endif] 灸甘草具有补气功效,且其味极甘,脾胃难以分解运化,亦会壅气,形成气滞,加重气滞证,进而衍生湿、痰,加重湿、痰证。
临床运用灸甘草时,若见有气滞证、湿证,当禁用大剂量炙甘草,另择其它药物代替之;若见有痰证,当加用祛湿、化痰之药同治。
[if !supportLists]5. [endif] 甘草含有甘草酸,此成分大剂量可致水钠潲留。
临床运用甘草时,若见有水肿、小便不利等水钠潲留证,当禁用大剂量甘草。
案例:2017年3月的某一天,同事黄医生带来一个年近六十、面色苍白浮肿的女病人,说是请我接治这位患者。同事离开后又发来短信。短信上说:这位患者此前是我给诊治的,服药二十余剂,没什么起色。老兄医术精湛,就转请老兄帮忙医治吧。之前用过的处方,留给你作参考:炙甘草10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桔梗1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蜜炙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甘草3克。
患者自诉:咳嗽近两月了。原来脸没有肿,服药一段时间后便肿了。
余对患者进行细致诊察。症见:神疲乏力,四肢怠倦,咳嗽无力,痰呈白色泡沫状,气短而喘,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证属肺水肿、肺气虚咳嗽。
考同事方药。方中以炙甘草补肺气,五味子助之;杏仁、桔梗、半夏、蜜炙麻黄止咳平喘化痰;葶苈子、桑白皮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药性。
不得不说,同事的治疗大法无谬。然而,却用错了一味药——炙甘草。
余仍用同事原方,仅略作改动,去炙甘草,加红景天15克、黄芪15克,并嘱患者自加药引生姜皮10克。共10剂,水煎服。
二诊时,患者面部浮肿尽消,精神状态有所好转,咳嗽减轻,泡沫状痰液变为稀痰。继以原方加减,不过半月,诸证悉除。
[if !supportLists]6. [endif] 生甘草因清热功效而伤阳,加重实寒证。但生甘草一般只是作为调和药微量使用,其伤阳和加重实寒证的不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if !supportLists]7. [endif] 甘草含有较多非营养成分,加之其味极甘而壅气,亦不适人味觉,因而会妨碍胃肠功能,加重胃肠病证。但若作为调和药性使用,则用量微少,不良作用轻微,可以忽略不计。临床运用甘草时,若见有脾、胃、肠病证者,当禁用大剂量甘草,另择其它药物替代之,并加用其主治药物同治。
[if !supportLists]8. [endif]因其含有一定毒性而妨碍肝功能。但毒性极小,因而妨碍肝功能的不良作用极微。
山药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肺、脾、肾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补脾养阴
用治脾气虚弱,泄泻,常与白术、芡实、茯苓等同用;用治胃阴不足,常与石斛、沙参、明党参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益肺生津
用治阴虚咳喘,常与玉竹、百合、桑白皮等同用;用治内热消渴,常与太子参、石斛、天花粉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3. [endif] 补肾涩精
用治肾虚遗精,尿频带下,常与益智仁、金樱子、五味子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含有山药多糖、尿囊素、淀粉酶以及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成分,属接近食物级的药物,没有毒性。
【性能特点】药性平和。
【用法用量】水煎服,10~30克,大剂量60~250克;补脾益肾宜生用,用治泄泻宜炒用。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山药会因养阴功效而加重阳虚证、实寒证。
[if !supportLists]2. [endif]因补气、养阴功效而固表敛邪,加重外感表证、实寒证。
[if !supportLists]3. [endif]因补气、补阴功效而加重气滞证、湿证、痰证。
[if !supportLists]4. [endif]因补肾涩精功效而增强肾脏的固摄功能,所以会加重水钠潲留证。
临床运用山药时,若见有水钠潲留证,当加用其主治药物同治,所用药物或药力应胜于山药的不良作用,且又不会加重山药主治证。
案例:病人,男,75岁,平素喜欢吃保健品,2013年10月就诊。日前右脚开始肿,第二天已看不到脚踝骨,小腿也开始肿,一按一个坑。症见:腰酸,四肢发冷,畏寒,小便短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迟细无力等。
诊断:肾阳虚水肿。
予方:附子10克,干姜10克,仙茅15克,刺五加15克,猪苓10克,茯苓15克,赤小豆30克,甘草3克。共三剂,水煎服。嘱其少食或不食食盐。
第四日再诊,证候如前,无所改观。余疑惑不已,问及这几天的吃盐量。患者称未吃食盐。余又对患者进行多次细致诊察,均找不到原因。忽患者问道:山药丸我能吃吗?余问曰:什么山药丸?患者答:就是将山药打成粉,做成丸子。我一直在吃,每次10克,一天吃30克。余恍然大悟:怪不得你服药无效,原来原因在这里——山药服用太多。余嘱咐道:在水肿病未愈之前,切勿再服山药丸。
找到了原因,余仍按照前方给药,共5剂。
下次来诊时,水肿已消,予以金贵肾气丸调理之。
注:山药性能特点、毒性与西洋参大致相似。因此,二者不良作用相近。
阿胶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补血止血
用治血虚证,常与当归、熟地黄、白芍、首乌等同用;用治崩漏,常与人参、白术、龙眼肉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滋阴润燥
用治阴虚燥咳,常与麦冬、沙参、百合等同用;用治肠燥便秘,常与天冬、麦冬、桃仁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阿胶含有十七种氨基酸蛋、硫酸皮肤素、生物酸及铁、锌金属元素等成分,属接近食物级的药物,没有毒性。
【性能特点】药性平和。
【用法用量】入汤剂,宜烊化冲服,5~15克。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阿胶因滋阴功效而加重外感表证、实寒证。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因补血、滋阴功效而加重湿证、痰证、气滞证。
阿胶补血,能增强血的生成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血的生成与代谢,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血的生成,强于血的代谢,便会造成机体“血液过剩”。阿胶补血而无促进血液代谢之作用。因此,它会打破血的生成与代谢之间的平衡机制,造成“血液过剩”。“血液过剩”壅滞于体内,便会转化为湿气,加重湿证。而湿气又会妨碍气机畅通,并为生痰之源,因此会加重气滞证、痰证。加之阿胶还具有滋阴功效,所以不良作用稍大。
临床运用阿胶时,若见有痰、湿证,当加用祛湿、化痰之药同治;若见有气滞证,当加用行气药同治,如陈皮、木香;所用药物或药力须既能消除阿胶不良作用,又不会加重阿胶主治证。
案例:曾治一富家太太,50岁,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长得肚大腰圆,肥胖无比。却长期面色萎黄,少气乏力。自购阿胶服用,竟愈加严重。多方求治,皆用补品,少效。其老母知余,便引她至余处诊治。症见:脘腹胀满,不欲食,食少易饱,大便溏薄不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厚腻,脉细软等,乃脾湿重证也。拟方为:白术15克,苍术10克,佩兰15克,茯苓15克,厚朴12克,薏苡仁20克,木香12克,泽泻15克,炒莱菔子12克,山楂15克,鸡内金15克,槟榔12克,甘草3克。方中以白术、苍术、佩兰、厚朴燥湿化湿,促进脾之运化;茯苓、薏苡仁、泽泻利湿,令湿由水道出;木香、炒莱菔子、鸡内金、山楂、槟榔行气导滞,助消化,排宿便,以除湿气之源;甘草调和药性。共三剂,水煎服。嘱患者须饮食清淡,晚餐少食,不可再服用阿胶及其它滋补品。
二诊:患者自诉腹胀减轻,食欲增加,大小便已正常。观其面,萎黄之色略有消退,舌苔厚腻中微有化燥。余知方药中的,遂守原方二十剂。
三诊:患者脾湿证告愈,面生红光,人亦清瘦许多。但因前方有伤津之虞,服之久后出现津伤之症,乃以生津濡养方剂善后。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因滋阴润燥功效而加重泄泻证。
阿胶因滋阴润燥功效而具生津滑肠的作用,可致肠泻,所以会加重泄泻证。
临床运用阿胶时,若见有泄泻证,当加用止泻药同治。所用之药或药力须压过阿胶不良作用;或弃用阿胶,以其它药物替代之。
案例:2020年1月,患者谭某,男,67岁。因腹泻来诊。主诉两月前曾因酗酒伤胃吐过血,之后一直胃不好,稍微多吃一点便腹胀不舒。症见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矢气酸臭,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又兼面白无华,头目昏花,困倦乏力,记忆力减退,脉细弱等,诊为食滞胃脘,兼生内湿,及血虚证。拟方为: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神曲12克,炒谷芽15克,炒麦芽15克,炒莱菔子10克,白及10克,阿胶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暂予二剂。方中以白术、茯苓、白扁豆燥湿、化湿、利湿与止泻;白及保护、修补胃黏膜,并敛肠涩泻;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炒莱菔子化食消气;阿胶补血并止血防旧疾;甘草调和药性。
二诊:胃胀、头目昏花等证候减轻,惟腹泻如故。原方去阿胶,予二剂服之。
三诊:腹泻及食滞之证告愈,遂以专方治疗血虚。
前方治疗腹泻,何以服药二剂仍如前者?乃阿胶润燥滑肠之故也。
[if !supportLists]4. [endif] 因滋阴功效而伤阳、加重实寒证。
阿胶滋阴,阴能制阳,制阳亦可伤阳。所以,阿胶会伤阳,加重阳虚证。且滋阴敛寒邪,伤阳生寒,所以又会加重实寒证。
[if !supportLists]5. [endif] 因止血功效而加重血瘀证。
阿胶具有止血功效,会因凝血作用减缓血行。而血瘀证乃是血行受阻所引起病证。故而,阿胶会加重血瘀证。但因其具有补血功效,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血液活性,所以不良作用轻微。
临床运用阿胶时,若见有血瘀证,当加用活血化瘀之药同治。
案例:2016年10月,患者杨某,男,89岁。因大便秘结就诊。主诉大便秘结三月有余,肛门无热感,便艰时带有血丝,自买中成药麻仁丸十余盒内服无效。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食少,鼻咽干燥,口唇色淡,舌干苔少,脉细弱无力等,属血虚津枯之证。岂是麻仁丸之类的药物所能奏效的?余恐其年老体弱,虚不受补,乃拟一简方:阿胶150克,纯蜂蜜适量。方中以阿胶补血润肠,并止血,防治肠道出血;蜂蜜生津,润肺润肠,可使上下通畅。且蜂蜜含有超丰富的精微物质,能助阿胶补血,增强免疫力,修复肠道。冀二药相伍,收药专效宏之功。服用方法:每次取阿胶5克,开水烊化,上锅蒸一小时,除去其中黄酒(以防黄酒行血、热燥,加重出血及伤津)。稍凉,调两汤匙蜂蜜饮服。每日早、中、晚三次,连服十日。
五日后患者前来咨询,曰:大便秘结已有所减轻。但于一月前骨折的手腕部,却开始有如轻微针刺般地疼痛起来。不知是何原因?
余细观其前臂,只见伤处打着石膏,手腕部略略浮肿,皮肤微有暗淡之色。余即取三七粉15包,每包3克。嘱患者每次服1包,一日三次,与阿胶同服,连服五日。
再诊时,患者诉曰:手腕不再疼痛,大便秘结、头晕心慌大有好转。诊其脉,脉象虽细却稍添了一点力度。乃处方:当归15克,何首乌15克,龙眼肉20克,干桑葚20克。共十剂,日服三次,每次加阿胶5克同服,以善其后。
按:阿胶有减缓血行之虞,而骨伤部亦血行不畅,所以会加重之。三七活血行血,正好相制。
鹿茸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咸。归肾、肝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补肾壮阳
用治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常与淫羊藿、葫芦巴、巴戟天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强筋健骨
用治筋骨痿软,常与续断、狗脊、补骨脂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固冲止带
用治冲任不固,带下清稀,常与山药、五味子、牡蛎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4. [endif] 托毒起陷
用治阴疽久溃不敛,常与黄芪、白术、当归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鹿茸含有多种氨基酸类、脂类、糖类等成分,属食物级药物没有毒性。
【性能特点】药性稍强。
【用法用量】研细末,每次0.5~1克。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鹿茸会因温性和壮阳功效而加重热证。
鹿茸温性,更有壮阳功效助之,所以会助热生热,加重热证。
[if !supportLists]2. [endif]因壮阳功效而伤阴,加重阴虚证、阳气浮越之证。
鹿茸补肾壮阳,阳能克阴,所以会加重阴虚证、阳气浮越之证。
临床运用鹿茸时,若见有阴虚证或阳气浮越之证,当加用补阴或潜阳制阳之药同治。所用药力不但能消除鹿茸不良作用,而且不会加重鹿茸主治证;或弃用鹿茸,另择其它药物代替之。
案例:2020年初,患者张某,男56岁,好酒,年前网购大量鹿茸泡酒,饮至今年2月,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至200/120mmHg时来诊。症见: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乃阴虚不能制阳,阳气上浮之证。处方为:白芍15克,代赭石15克,罗布麻15克,蛇参10克,鳖甲15克,龟甲15克,知母15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甘草3克。共五剂,水煎服。方中以鳖甲、龟甲、麦冬、玉竹补阴敛阳;知母、生地黄养阴清虚热;白芍、代赭石、罗布麻潜阳,制阳,降血压;蛇参降压镇痛;甘草调和药性。嘱患者不可再饮鹿茸酒及一切酒类。
二诊:血压降至147/106mmHg,头晕头痛、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减轻。原方守服十剂。
三诊:血压回升至156/111mmHg,头晕头痛、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又稍加重。患者自诉,服药期间没忍住,喝了些鹿茸酒。余见其酒瘾如此之大,知道劝其戒酒定枉然,乃对其言:既然你这么爱喝酒,那就给你开些酒药吧。
余依然守原方,予五剂药合为一剂令泡酒,酒瘾犯时方可喝一点,不可多喝。另付十剂药仍令水煎服。
再诊时,血压降至141/95mmHg,头晕头痛、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消失,余继以原方变通治之,并发动家属亲戚力劝其戒酒。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因温性和壮阳功效而伤津。
鹿茸会因温性与壮阳功效而生热,热则烁津,从而加重各种津亏证。
附子
【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甘。归心、肾、脾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温里助阳
用治脾胃虚寒,常与白术、桂枝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回阳救逆
用治亡阳证,常与人参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3. [endif] 祛寒止痛
用治风寒湿痹,常与羌活、独活、苍术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附子含有次乌头碱、乌头碱、乌头新碱、川乌碱、阿替新等成分,毒性较大。
【性能特点】药性稍强。
【用法用量】水煎服,5~10克,先煎半小时。
【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 附子含有次乌头碱、乌头碱、乌头新碱、川乌碱、阿替新等较多非营养成分,具有较大毒性而伤气、血,加重气、血虚证。但附子具有回阳救逆功效,能间接益于气血,且其药物作用机制乃良性。因此,其毒性虽较大,但在法定剂量内,附子伤气、血的不良作用轻微,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切勿过量使用和久服。否则,必大损脏腑,甚至中毒。
案例:余老家有一寡居老人,68岁,素体阳虚,常畏寒怕冷,手足厥逆。某日得一偏方,即羊肉炖附子,用量为每次羊肉2斤、附子20克,炖2个小时,然后饮汤食肉。刚开始几天,效果不错。老人手足渐温,面生红光。但半月后,老人的面色逐渐转为苍白色,几天后又出现头晕,胸闷,恶心,两手指尖麻木等症状。适逢余回老家探亲,闻知消息后,便赶去她家看望。经过一番了解和检查,迅速作出诊断:附子慢性中毒。当即便就地取材,用绿豆100克、萝卜150克熬水,兑适量蜂蜜,让老人服下。调理数日,老人头晕、胸闷、恶心、指尖麻木等症状消失。然后,再以干姜、桂枝、红参、鹿茸、大枣等组方培元气补真阳。
[if !supportLists]2. [endif] 附子因具有助阳、回阳救逆功效而能补阳,阳可克阴,所以会伤阴,加重阴虚证。
[if !supportLists]3. [endif] 附子性大热,具有温里助阳、回阳救逆、祛寒止痛功效,所以会生热,伤津,加重热证、津亏证。
[if !supportLists]4. [endif]因药味不适人味觉和含有较多非营养成分而妨碍胃肠功能。
[if !supportLists]5. [endif]附子毒性较大,所以会妨碍肝功能,加重肝胆病证。
麦芽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
[if !supportLists]1. [endif] 消食化积
用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常与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健脾开胃
用治脾虚食少,食欲不振,常与白术、茯苓、神曲等同用。
[if !supportLists]3. [endif] 回乳消胀
用于乳汁郁积,回乳断奶,常与王不留行、山楂、路路通等同用。
【毒性】现代研究表明,麦芽含有多种淀粉酶、维生素、催化酶、生育醌、麦芽碱、胆碱、蛋白质、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属食物级药物,没有毒性作用。
【性能特点】药性平和。
【用法用量】水煎服,10~15克。回乳60~120克,炒焦使用。
【不良作用】
因回乳功效而加重乳汁不足证
麦芽具有回乳功效,因而会加重乳汁不足之证。
临床运用麦芽时,若见有以母乳喂养婴幼儿者,或兼乳汁不足之证者,当禁用麦芽。
案例:2018年6月。阳某,女,25岁,育有一宝宝,以母乳喂养,宝宝满周岁后打算断奶,却不知道如何断奶,便一直憋着,意欲将奶憋回去,结果不但没将奶憋回去,还引起乳房胀痛。于是,便至我处就诊。余先运用回奶手法彻底排空乳汁,然后付以方药:炒麦芽120克,炒山楂50克,王不留行15克,路路通15克。共5剂。嘱其水煎服,每日服药前将乳汁排空。
5日后电话回访,乳房胀痛告愈,乳汁已无。
这里讲的是麦芽的回乳案例,可见其回乳之功,由此亦可反证误用于需以母乳喂养婴幼儿者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