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刷到一个话题:“「看本质」的方法只需要5分钟掌握,但很多人就是不用,为什么?”感觉很有意思,就看了下去。
作者应该有在咨询公司任职的经历,文中豪言咨询高手可以在十分钟内就看清客户公司的问题,且肯定了【看本质】这项绝活是存在的。还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有师傅的两三成功力。作者自述于2017年开始写作,并规定让自己每年思考100个问题,并且把其中36个问题的看法出了一本书。
闲话到此,不管真假,至少到这里我信了一部分,接着看下去。
作者说5分钟你就看完整个原理,10分钟就能知道怎么操作。(回归标题)然后列出两个案例(问题)实操:
1. 为什么多数人挣不了什么钱,但有些人却能挣很多钱?
2· 孩子太难教育了,怎么办?
确实都不好回答,不然大家都是百万富翁,教育也不会成为难题了。
作者开始讲述自己的思考历程:
首先,有这两个问题应该想到的是:
1. [endif]赚钱的本质是什么?
2. [endif]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进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
1. 找支点
2. 立杠杆
3. 确定边界
作者管这个方法叫【杠杆法则】。
然后具体解释下这三个步骤如何操作:
1.找支点。支点,就是在任何状况下都永恒不变的点。【赚钱】中永恒不变的点是什么?大家都知道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赚钱的本质就是跑到高风险领域,然后通过信息降低其风险的不确定性。
这里还拿贝佐斯举证,1994年贝佐斯就发现了电商消费的三个支点:
1.顾客永远想买便宜的商品
2.顾客想要对商品有无限的选择
3.顾客想在购买过程中享受顶级体验
教育的支点是什么(老实说我不知道,想了半天,在没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没想明白),作者给出了答案:
·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
· 能够更多掌控自己,拥有更多「自由」
· 最好强大的「自学」能力
· 充满「自信」,敢于挑战一切
看到这个答案,我第一时间并没有完全赞同。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第一点我完全认同,任何人都需要爱,关心和鼓励能让一个人心情愉悦,充满动力。
第二点,让孩子更多掌控自己,拥有自由。这一点,有点疑问。中国好多家长的做法也与此背道而驰。中国式家长往往都是给孩子未来做好了规划,在特定的方向给与孩子自由,而在一些他们不看好的地方对孩子做严加限制。而且若是给孩子更多自由,那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会沉迷手机。普通事物的吸引力怎么可能比一大群优秀的人专门为吸引客户而开发的游戏或者视频?
第三点,强大的自学能力。在学习中,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无需强调。
第四点,自信。这一点我思考的时候没有想到,但是认同这一看法。自信+兴趣在学习中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这里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和作者给出的第二点【孩子的自由】重合。让孩子拥有自由,他们肯定会干自己感兴趣的。
看到这里,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完全信服。
3.立杠杆
找到支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利用支点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找到「杠杆」。
一句话说清楚,「杠杆」就是一个系统,系统的最大作用是滚雪球。(可以操作的良性循环)
案例1:
贝索斯在当时写下亚马逊的三个支点后,还在此基础上做了另一件事:
在纸上画出来了一个能够实现三个支点的系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亚马逊飞轮」。
在贝索斯2014年致股东信中,他是这样写到:
在商品越多,客户选择就越多;
客户选择越多,购买会员服务的就越多;
购买会员的越多,大家消费的频次和额度就越多;
消费的频次和额度就越多,亚马逊对供应商压价就越多;
亚马逊压价越多,客户的获利也就越多……
这个飞轮不断旋转,也成就了二十年蒸蒸日上的业务。
这应该就是现在很多企业产品思维中强调的闭环。当然赞同。
案例2:
刚刚说到,爱、自由、自学、自信,这四个是教育中很重要的支点。
其实画出来,就是一套完整系统。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就写到:
教育孩子,不能像木匠那样去雕刻孩子。木匠做东西,通常是自己心里有了一个完全规划,然后雕刻出来。
而园丁,则是做好一切基础设施——比如铺好肥沃的土壤,做好喷淋系统...你只需要制造一个生态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生长。
至于TA以后成为科学家还是企业领袖,那是TA自己的事。
1、生态环境,其实就是由父母或老师输出的「爱」所构建的。
2、而在这个环境边界里,孩子应该拥有其很大自由。
李希贵校长曾经说过: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营造一个孩子可以犯错,但是又不会有严重后果的地方。
3、在边界内,拥有更多探索能力(自学能力)。
4、拥有探索能力,成就感越多,就越自信。
所以「教育」的系统必定是:
构建边界→允许犯错→自由探索→建立自信。
看到这里不由感叹一句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好多家长也都知道自己作为父母不应该过分干预孩子的发展,但行动上往往毫不犹豫。中国当前国情下,孩子从出生就在竞争,家长往往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压力,很难保持平常心。况且,学校也没做到理想中的那么好。教育也都是填鸭式教育,而不是鼓励自学。实际上,老师的待遇和学生成绩直接挂钩,孩子只能学习考试的课程,哪有空发展课外兴趣?(尤其是初中高中以后)
北大经济学家何帆在《变量》一书中,讲了一个留守儿童学校的故事。
那就是四川省广元市的一个偏远村落的范家小学。
国内99%的学校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但由于升学对于偏远的范家小学是奢侈的,反而让老师还是学生都卸下了包袱。
孩子们经常组织去山上采蘑菇、拾柴火、参观附近水电站、询问各村老人调查童谣的出处、跟着老草药先生认识草药...
几乎所有范家小学的孩子,都是一群自信、乐观、阳光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都不差。
他们也许没有像城里孩子那样的起跑线,但不妨碍他们长到后拥有独立人格,敢于担当,并敢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件一件去教别人,这不是「教育」,这是灌输。所以范家小学的教育为什么让人惊叹,尽管人家可能没去思考背后原理,但却妥妥符合了教育的本质。
设计一套系统,让别人自己滚起来,形成循环反馈。
这是作者的看法,我也赞同,但是,当前疯狂内卷的国情下,这个理念不现实…
4.看边界
什么是边界?
结论先行:你能做,但是别人没法做的。
哪些是“你能做,但是别人没法做的”?
有且只有四个方面(我们一般叫做“资助人品”谐音(ps:下面四点首个字的谐音)):
1、资源
包括资金、地段、供应链等等各类资源。(没错,或许还可以加上人脉)
2、注意力
比如李子柒的视频火了,吸引了国内外上千万的注意力。
估计引发了上万人模仿,也许视频更精良,也许主角长得比李子柒美。但是没用,注意力一旦被吸引,迁移需要一定成本。(赞同)
3、认知
比如敢于承担一个看似风险很高的商业模式。(这个对认知要求很高啊)
4、品牌
品牌是最坚硬的边界,在不仅占领注意力,还占领了对方整个心智。
如果给你一个iPhone,性能一模一样,但没有苹果标,价格便宜一半。你会不会买?
大概率不会,因为用起来不舒服。(是的,品牌其实就是信任的价值体现,而且个人形象其实也是一种品牌)
个人也会有品牌(果然这么说),比如同学都知道你是电脑达人,很多女生电脑出了问题就会想到联系你。找别人当然也可以,但是她们就不放心。
只要有竞争,就会有“资注人品”的情况,所以要看自己的竞争力,则需要画出来,看看对对方的优势,以及自己的不足。
比如你和渣男的对比,你也许比他更有钱,比他更帅。都很可能就是被他玩得团团转。(扬长避短)
在刚刚「挣钱」和「教育」的案例中,必定是无时无刻会面临竞争的情况。
所以你依旧需要考虑建立「边界」。
只是有时候在把「支点」和「杠杆」找到之时,其实就已经能建立很强的边界了。(第一步找支点就能困住很多人,这一步需要雄厚的积累)
那么,这三点:
支点、杠杆、边界。
是不是你会发现,每一个复杂问题,这三步都是非常重要的呢?
但为什么很多人很少这样去思考问题?
开头我们说到每个超级武功,都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它太反人性。
支点——要求你去关注那些永远不变的点
(但人性最容易关注的,就是那些时常变化的东西)
杠杆——思考系统背后逻辑
(我们往往更喜欢关注事物要素,而非系统)
边界——站在客观角度去建立护城河
(我们往往只站在自己角度去想自己优势,而很难站在站在客观的角度)
所以,这就是个刻意练习的过程。
为此我都练习好多个问题了。(感觉有点学不来啊)
最后,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
现在你可以尝试练习一遍,下面三选一一个问题,用支点、杠杆和边界来作回答吧。
1、为什么你学东西总是学不好?
2、如何让对方更爱自己?
3、疫情结束,更应该去什么行业?
认真看了作者的文章,所以打算认真回答一下:
1. 为什么学东西都学不好?
首先要找支点。
学好东西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是:一定的知识基础+正确的学习方法+兴趣+自信。
然后,立杠杆,即设计一套良性循的系统让以上支点运转起来:
找到正确学习方法==》找到合适(或者说有价值)的兴趣点==》积累相关知识==》更加自信,慢慢地,学习方法变成习惯,不断在当前领域深耕,同时还能不断扩宽边界,对这个领域更感兴趣,自己本人也更加自信。
然后建立边界:
分析下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擅长什么?二者哪里(最好是有价值的点)重合?重合的地方就是杠杆的支点,即自己拥有的自身资源。
然后,可以建一个公众号或者视频号,去写这方面的文章或者做这方面的视频,不断迭代。
一段时间后,会积累不少粉丝,产生粘性,自己建立了个人品牌,更加的自信和积极。
如果自身积累做不到这种程度,那就坚持每天写日记或者发微博朋友圈来记录自身成长,一定要有外界的压力和鞭策,防止自己懈怠。
按照这个节奏不断滚雪球,自己本身会越来越自信,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不同知领域的识知识各不相同,但是学习方法和自信是不受影响的。学到后面,触类旁通,学习的成本会降低,效率会提高,只会越学越快。
2. 如何让对方更爱自己?
首先找到支点。
产生进一步爱意的本质是什么?
我觉得是 自己的核心诉求仅能够被某人满足且更多地满足而别人不行。
我想这个看法应该是对的。哪怕是颜值党,也是审美需求被帅哥个美女满足,他们只会对帅哥美女产生爱了的感觉。加深爱意本质就是自己更多的需求被对方满足,比如关怀,财富,权力,才华,虚荣(其实这些都在幸福感里)。
然后立杠杆:找到对方的某个自己有能力解决的核心需求作为切入点,然后进一步挖掘对方的需求,进一步解决需求。这样就形成了闭环。
最后建立边界:分析我擅长的(退而求其次的话就挖据自己有能力去做的),对方急需的,二者的重合点便是切入点,通过这一次切入满足对方需求,有一个好的开端。之后去解决对方更多的诉求,期间尽量扬长避短,展现自己优秀的地方,不要暴露自己有缺陷的地方(当然爱到一定程度后,缺点也会被对方认为是可爱的地方)。
3.疫情结束,更应该去什么行业?
这个问题对我而言不好回答。因为本身对行业了解不多。但是从疫情带来的影响考虑的话,就我所知,旅游业,传统服务业(餐饮,电影,Ktv等),交通运输(飞机火车等),制造业等线下占比中的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选择行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景,最好同时满足更好的待遇。
尝试看下问题的本质:疫情结束,更应该选择什么行业==》疫情结束后,什么行业在疫情影响下更具竞争力==》行业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市场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市场需求越是超过供给,竞争力越强==》疫情后什么行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疫情导致什么行业需求急剧降低,然后疫情后开始反弹 or 疫情催生出了什么新行业,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市场需求量很大(暂时只想到这两种可能性)
上面的分析,竞争力应该是长久的竞争力,不然行业太短寿也不可取。除非短期就能发一比。
然后,我卡壳了,因为想不出来答案(捂脸)或者不太确定答案。旅游需求肯定会很大,但是这个行业个人不太看好。而且相关从业者都在,可以快速恢复,外行人进去没有太大竞争力。服务业还不错,最好是可以开发出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同时还有高利润的一种娱乐方式。(游戏除外)。那足不出户的旅游是否可行?技术上应该面临不少问题。但这个行业确实有一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