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19:三个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提到诸葛亮,故事就变成了神话:传说诸葛亮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他能够借到东风、也能气死周瑜;没有他打不胜的仗,没有他预测不了的事。

甚至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他也能唱一出“空城计”,把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吓跑。

对于历史上的诸葛亮,我们可以聊三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能够清楚诸葛亮的为人。


第一个是关于战争的故事。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用兵如神,尤其是在刘备过世以后,诸葛亮不断兴兵北伐、六出祁山,跟大军师司马懿一决雌雄。

历史上的诸葛亮,总共五次出兵北伐。有一次,他就跟司马懿杠上了。

首先发动攻势的是诸葛亮。他出兵攻打祁山,后来听说司马懿亲率大军来防御,非常兴奋,心想“咱们终于有机会过招了!”

诸葛亮便留下王平继续攻打祁山、自己带的主力迎战司马懿。


司马懿却不敢跟诸葛亮对决。他慌忙派出4000兵力留守,自己带主力部队偷偷离开,说要去祁山找诸葛亮、给他“迎头痛击”——他分明就知道诸葛亮并不在那里。

诸葛亮很快就把这4000兵力解决了,然后带兵追击司马懿。

司马懿一看,跑得更快了。

部下说:老大,您不是要去找诸葛亮吗?他们就在后面,我们去给他一个迎头痛击吧!

司马懿:少废话,快跑!


虽然司马懿比西方记者跑得快,但仍然被诸葛亮追上了。司马懿叫部队一口气跑到山上,居高临下地跟诸葛亮对骂。

这时候,另外一个部下实在看不过去了,对司马懿说:你怕蜀汉的兵,就像怕老虎一样,天下人知道了会笑话你,这怎么办?

司马懿觉得有点难为情,再加上张颌等人也纷纷请求出战,便勉强答应了。


这一天,双方的主力部队开始交锋,拼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诸葛亮分兵三路,把司马懿的军队一点点分散、包围,然后逐个歼灭。

恶战一天,司马懿几乎全军覆没,只带了几位亲信落荒而逃。

据说,这一仗诸葛亮歼灭了司马懿帐下足足3000个军官。后来,司马懿就没怎么跟诸葛亮决斗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诸葛亮的为人。

诸葛亮对待任何人都是一个“诚”字:对皇帝“忠诚”,对朋友、同事“诚信”。

诸葛亮在跟司马懿决斗的时候,后方粮草告急。负责监督粮食的是一位叫李严的军官,他因监管不力,迫使诸葛亮退军。

这件事儿闹得很大。诸葛亮上书给刘后主,把李严的官职给免了,所有的爵位也取消,将他逐出汉中。

但后来,诸葛亮把李严的儿子调到丞相府,做了中郎将。诸葛亮对李严的儿子说,我和你父亲本是同心合力为复兴汉室而共事的,没想到我们的关系发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如果你的父亲知过能改回心转意,他仍然有机会官复原职、为国家效力。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为人忠厚、公私分明。


诸葛亮去世后,李严非常伤感。他知道,除了诸葛亮、再没有其他人能够宽恕他的过失了,也不会重新启用他。没过多久,李严郁郁而终。

除了李严,那些被诸葛亮惩罚过、宽恕过的人有好几个,他们都对诸葛亮倾佩不已。

甚至像张飞,赵云这样的老资格,也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听从他的调遣。


诸葛亮是病死的。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不幸劳累过度、病死在五丈原。临死之前,他让自己的部队分批有序的撤退,密不发丧。

后来,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死了,立刻派兵去追;刚追到一半,忽然看见蜀汉军队整齐划一地转向、反守为攻!

难道诸葛亮没死?

司马懿来不及多想,再次落荒而逃。

到后来,司马懿才知道中计了。他检查了诸葛亮军营的痕迹,感叹说:真乃天下奇才也!

所以老百姓中就流传着一句话,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第三个故事,就是诸葛亮死后的事情了。

诸葛亮去世之后,各地的老百姓自发的为他戴孝,甚至戴了很久。

《细说三国》的作者,在解放前去了四川,看到川北很多地区的人头戴白布。他觉得很好奇:他们不是穆斯林,戴白布不是他们的传统。后来有人告诉他,他们的祖先为诸葛亮戴孝、戴了很久,最后戴成了习惯。

当时,荆州、益州各地的老百姓都要求给诸葛亮修建庙宇、供大家祭祀瞻仰;而朝廷官僚却认为这样做“不合规定”,不许老百姓这么做。

但老百姓不管这么多。他们纷纷在路旁设立庙堂纪念诸葛亮。


后来,成都有两个小官,实在看不过去了,就鼓起勇气向刘后主上了一个奏折,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在成都本地立庙、而在汉中诸葛亮的坟墓附近一座庙,这次总算被朝廷的官僚们批准了。

这些官僚,以及刘后主本人,可能做梦都不曾想到:今天的成都,就有一座祠堂——武侯祠,里面供奉的不是刘后主、更不是那一群名字都已经不记得的官僚,而是大家敬佩的诸葛亮。

有一次我去成都参观武侯祠,忽然发现,里面有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门楣上写着“惠陵”。

后来才知道,这里是刘备的墓。


明明是刘备的墓,这里却写着诸葛亮的名字(武侯祠),这是为什么呢?

很显然:后世的人,对诸葛亮的尊敬程度、远远超过了刘备。

诸葛亮死的时候,家里几乎没有财产。


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写给诸葛亮的评价: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意思是说:诸葛亮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缺无法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

而《细说三国》的作者对诸葛亮的评价只有四个字:

不负平生。


我想用杜甫的诗,来作为今天故事的结尾: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说三国19:三个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