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的成长日记——关于“运动”的一些思考

昨天的“爱在成长”家庭教育公益沙龙上,不少妈妈表示要练好身体,回去给孩子增加体育项目。就运动这个话题,把我个人这几年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这几年与周边的朋友一起聊天的时候发现,因为大家都学习现代汉语的原因,所以对“运动”这个词的理解是狭义的。古人指的”运动“,和我们平时说的运动不是一个意思,运是运,动是动。我个人非常喜欢用汉字的构造去帮助自己探究。(以下汉字解法纯属我个人说辞,非权威考证)

“运”意指向云一样飘着,下面一个走之底是指慢慢地漂浮着,一种缓慢地看似不动的状态。比如站桩、打坐,太极等,好像是不动的或慢动的,但是做得好的时候,会身体发热,出汗。从道家中医养生理论看,“运”是指运化,指食物从口进入,在体内运化、到排出,经过身体的全部脏器参与,是潜意识的行为,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叫“运”。

“动”字云在一边,是通过一种力量来推动云的动,就是指我们肢体通过肌肉控制有意识的动。如骑车,慢跑,体操,游泳等都属于动。现代人理解的运动也多指“动”的这部分。朋友的一个男同事酷爱健身,几十年如一日,体型达到健身教练水平,但是在50岁不到就癌症去世了,到死都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运动得这么好,却仍然得了大病。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如果我们按古人的定义再去重新读一读这句话,是不是理解到了另一层含义呢?静动是相对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而言的,道家强调以气养生,气为生命之本,人可以追求,但不能奢求,所以平要培养元气。平时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很难让自己思想停下来。如果能使自己静下来半小小或一小时,让大脑安静不想任何事情,这样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全身肌肉放松,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心神安宁,老而不衰”境界。

把身体搞好是每个人的当务之急,但是把身体搞好不等同于拼命地“动”。从中医的角度讲,好的身体一定是阴阳平衡的状态,不论哪一面多或少都会引起各种病症。中医说来,孩子本来应该纯阳之体,但是现在的孩子因为各种喂养原因,导致脾胃虚的非常多,总之现在大人小孩,包括我自己,身体很多都没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人身体机能出问题了,却一味只想着通过跑步、骑车、健身房健身来改善身体,这怎么可能呢?不但没改善而且会加重自身脏器负担,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身体越锻炼越差。身体亚健康的原因往往是身体内在脏器功能变差了。只能靠”运“解决的问题,却想通过”动“来解决,仿佛南辕北辙。人们总是紧盯着问题本身看,其实永远不可能在问题的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脏器本来就气血不足才产生了种种问题,现在"动"却要分走本就不多的气血,怎么可能解决问题呢?那就应该一动不动吗?当然也不是啦!

那么当我们看到的新教育体系的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就能徒步几十公里呢?如果是我,我会去多了解一些他们的饮食结构、作息规律、情绪状态、心理能量,老师提供了哪些心理和外部帮助…… 另外,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家长最好是懂一点中医的养生理论,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体质特征以及所处的不同发育阶段,来判断和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项目以及强度。每个人的身心都像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精密仪器,适合他人的具体方式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探寻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学习方案、成长方案是做父母的必经之路。而这是非常考验家长的,然而除了父母自己,谁还能代替你去做这个长期的探究和最终的抉择呢?!

关于传统中医的养生理论与现代营养学以及西医的治疗体系,确实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在这几年的学习中,我也发现了其中很多的分歧和差异。在此,我们不去讨论对错,不去一分高下。用佛家的话“烦恼即菩提”,同样,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正是一个好的入口,提示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外在差异背后真正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取其所长,弃其糟粕,不中不西,不偏不倚,阴阳平衡,回归中道,才是真正对我们自己有帮助的解决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华的成长日记——关于“运动”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