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去爱你,我的孩子(二)

无论外界怎样的身份,回到家,面对孩子,我们就是一个简单的身份-父母。孩子的教育,与子女的关系,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细思量,多少爱怜,多少痛惜,多少无奈……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郭德纲说:天下父母没有不疼孩子的,最好是让他有家教。只有你把他骂够了,他出去之后才会没有人再骂他了。你说是你骂他好还是让外人骂他好?

面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种教育观点是包治百病的。时代变了,管教也要与时俱进。当下主流的认知是,与孩子共同进步。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管教孩子,却要更多的尊重孩子……都是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都是艰难。有无奈感,也有无力感,这才是父母真实的写照,管你是什么专家学者。

再次回到问题的起点:我拿什么去爱你,我的孩子?

1, 爱的底线何在?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发自内心却又饱受争议的一句话。孩子总要在同龄人里有个位置。不能让孩子的位置太靠后,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底线。于是乎,各种线上线下补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有人或官方要抵制这一现象或趋势,但是根本挡不住。

高昂的补习费,这在贫穷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贫穷人一旦有了钱,也会一样为孩子舍得花钱。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每个人都在基于自己的立场做出判断。根本还是量力而为,你有钱就化,你没钱就不花。孩子的人生毕竟是他的,不是你的。与孩子的关系会逐渐疏远,当一切定局后,或只可以自我安慰,为孩子已经奉献很多,接下来就是他自己走了。而孩子,只看他前方的追求,以及他接下来的爱之奉献。回望父母,还心存感恩就不错了。

不落人后,这作为爱的底线,也是正常。但当孩子出了状况,爱的底线原来可以更低。健康不在时,只想孩子健康;孩子抑郁时,只希望孩子快乐;孩子不在时,只希望孩子活着就好。当我们真正放低对孩子的期望,把还活着作为底线,是不是就解放了许多父母紧绷的神经?转变心态,很多事情就能呈现出美好的一面。

2,不干预原则,好吗?

不干预原则,就是先认识到什么事是自己的事,什么事是别人的事,而你不需要为别人的事情而负责。当一个人不断承受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承受奖励或处罚,他会走向更好的自己,或者更务实的自己。人与人之间一直存在着互相的影响,任由自然的发展,好像也是有问题的。父母都不忍孩子被带坏。一种积极的导向性的影响,是父母要考虑的;必要时的家法伺候,也是要考虑的。

现在的孩子,处在消息便捷的时代。强大的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只要他想,任何资讯都可以拿到。同学朋友间各样的分享,都可以瞬间改变其人生走向。人性的种种,注定都会成为某某控,只是程度的不同。这在处事未深的孩子面前,无疑是残酷的。人性禁不起诱惑或试探,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作为家长,是要意识到,潘多拉盒子不能过早打开,不属于孩子的入口打开就是灾难。毕竟,有些弯路可以允许孩子尝试,试错;而有些弯路,则要极力避免。大人的经验、见识,是宝贵的,可以用来指导孩子。

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是真正的爱孩子。有时,孩子不听管教,甚至非常的叛逆,这是非常棘手的。这时可能就需要父母的大智慧,一方面要学习不干预,顺其自然,看发展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探讨根源,从其它方面引导。硬碰硬,从来不是好的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换个环境,除去触手可及的便利,或设置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才是智慧的选择。

适当干预,心有所向,孩子就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3,终归是榜样

孩子都是会模仿的。自己无意的动作,孩子可能就会学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苦口婆心的教孩子有好习惯,不如多审视下自己,是否做了好榜样。

回到一切的终点,做好你自己!无论外界如果变化,都要努力做好自己。于私,你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要轻易被他人取代;于公,好的示范能给许多人带来益处,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孩子。为他人创造价值,你就会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压力,在压力中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不要过多承担本属于孩子的压力。你的积极进取,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更容易积极进取。

4,结语

我拿什么去爱你,我的孩子? 这更多只是个问题,不需要标准答案。每次思索,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当你陷入某种观念时,不如放下,看看更大的世界。当你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就停下来反思,让自己变得更好。

真正与孩子同行,可能就这十几年光阴。珍惜吧!
当他真正独立时,多半用到你的时候才联系你。
而这就是亲情,爱而无私。
越了解人的特质,你就会越善待自己,也善待孩子。
一条路,需要孩子去闯。
刚开始时,需要指导他,引导他。
爱的表现,不见得就是你以为的那样。
爱,无需怀疑,却要你勇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拿什么去爱你,我的孩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