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你的知识活起来吗?这本指南就够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两百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这个问题下面有两万多人关注,有一千多个回答。那么,为什么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究其根本,因为你并没有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毋庸置疑,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知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被引出,我们该怎样定义“阅读”呢?在书桌前摊开一本书就可以叫做阅读吗,阅读只是一个单向输入的过程吗?显然不是。如果只是被动地接收,不加以思考,书中的知识就会像午后读过书的时光一样溜走,不会留下任何踪迹,创造任何意义。那么,如何在进行了真正的“阅读”之后,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能力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毫无疑问,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成效。《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分别从阅读与行动这两个方面提供给我们人人都可以实践并且行之有效的建议。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讲师大岩俊之。大岩俊之的职业生涯前半段是销售,后来在走向独立创业的道路上,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于是,开始尝试在一年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事实上,大岩俊之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超出普通人多少,他在过了30岁之后才开始认真阅读,也正因为如此,他并没有有效地掌握书中内容并加以运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岩俊之参加了有关读书的研讨会,学习各种速读法,并且不断总结个人读书的心得。最终,从书中汲取灵感,转化为行动,成为了一名讲师,实现了创业的梦想。


本书书名为《实用性阅读指南》,我们主观“实用性”这三个字,意思是把读到的知识应用起来,转化为能力。书中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有效率地读书

有目标的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方向,读书也是这样。带着主动意识去读书会更加专注,更加集中注意力,也会更容易有所收获。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必全篇通读,也不要试图全部理解,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可。有的人会踏入一个误区,就是在拿到一本书之后,试图一字不落的从头读到尾,并且沾沾自喜,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低效的努力,只是感动了自己。

读书要有时间意识,把阅读一本书的时间分别设定在半小时与两小时,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注意力的集中还是阅读速度,前者都是优于后者的。也就是说安排好时间阅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翻开一本书时,要最先确认序言、目录与后记这三项。序言凝结了一本书所有的要点,有助于把握整本书的概要。目录是全书的结构图,仔细阅读目录便可以掌握一本书全部的内容。后记通常会有作者对于全书的总结以及写此书的感想,更多的了解作者会拉进与书本的距离,激发读书的热情。

“效率”这个词意味着两个方面,在输入之外,还有输出。所谓输出,包括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两个方面。有意识地输出,会更利于记忆与掌握书中内容。效率一方面来自于输出,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输入。多读书是不会有错的,不同的阅读场所、不同的阅读领域都会给阅读带来不同的风景,这也就是“并列读书法”。“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自我能动性很强的行为,不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况且“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怎么能说你在重复阅读之后不会有更深的领悟呢?也正是这样,不借书来读是一个好习惯。

第二部分:边读边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许多人喜欢保持书页的整洁,在整本书读过之后没有一点痕迹,这也意味着没有任何值得关注或借鉴的地方,后期再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多做无用功。正确的做法是借助划线,括号,折书角,便利贴等标记方法,圈画可以借鉴的词句,并且随手记下有共鸣、有疑问的地方,寻找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当这个过程完成时,一本个人专属的书籍也就由此诞生了。除此之外,可以在记录下阅读日期的同时,发布书中优秀内容,方便日后归档,真正做到有迹可循。

值得注意的是,在做笔记的时候,把握书的整体结构,按照章节去梳理书中信息至关重要。思维导图区别于普通的读书笔记法,具有很多优点。以“关键词”简短有力地总结大篇幅信息,可视化结构让人一目了然,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产生新的创意,也应用于更广的范围。

第三部分:牢记读到的内容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说道,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真正的目的是使你避免思考。同样,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它不断删除信息而不是一直记忆信息。我们所熟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如果不主动记忆,只过一天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因此想要牢固记忆,就得反复阅读。这同时也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内容太多怎么办?难道要全部记下来吗?必须指出的是,一本书中对自己不重要的内容可能会占到80%,也就是说,一本书的重点仅占20%,通过做标记等方法来加强这部分的记忆是切实可行的。

人类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当人或感叹,或惊讶所产生情绪波动时,大脑会记得特别牢,因此可以通过构建故事来加强记忆。或者开发自己的脑洞,创建一些奇妙大胆的形象,联系记忆。另外,当我们积极调动自己情绪,带着感情读书时,阅读效率也会大大提升。不可忽视的是,当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进行阅读时,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更加牢记书中的内容。

第四部分: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手中的剑不出鞘怎知它的锋利?知识,只有付诸行动才会发挥效果。书籍是指引我们行动的秘密武器,将自我指导用于读书,从书里发现行动目标,明确自己具体想做些什么,并且清楚认识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了填补差距所需的具体行动有哪些?从所选的项目中选出一项,一定要将其细分,一步一步开始,确定好需要实施的事情,就可以正式投身行动了。有的人在尚未开始之前就担心自己失败,却忽略了自己从未冲破心里的那道防线。其实,不妨设想一下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从心理上进行积极暗示也是一个好方法。

我们在选择要进行阅读的书籍时,可以根据别人的推荐确定方向。但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的概率会很低,一定要记住不要完全依托于别人的意见,别人对书籍的看法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比如,如果想要阅读哲学类书籍,那么一开始的入门书籍是非常关键的。此时,在没有哲学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即便去阅读世所公认的“大块头”,也是徒劳无功罢了。这个时代移动端的阅读风靡,但对读者来讲,实体书非常有益。这不仅是说阅读实体书是完全不同的体验,逛实体书店更是帮助自己发现可读之书的重要途径。

不做低效的行动者是很多人追求的,但通常很多人都做不到,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设立了行动目标之后,并没有对目标进行区分。首先是“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比如有截止日期的工作,与别人的约会。其次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建立人际关系,锻炼身体等。第三,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接听电话,回复邮件。最后,是“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单纯为打发时间的上网、玩游戏等。只有设置了实际、具体的目标,加以时间限制,才会更好地管理精力与成就。

阅读一本书与两百本书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获取知识后的践行。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在阅读后切身经历,才会真正吸收一本书的知识。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们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指导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让你的知识活起来吗?这本指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