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的成功公式:10000小时+机遇=成功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2014,中信出版社。


 我有两类书不爱读,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就算一个成功人士毫无保留地将他的人生经验告诉你,你也无法直接用这些经验达成他同样的成就,因为他所经历过的特定的土壤、环境、机遇等等,是你永远都不可能复制的。有些对成功发生过潜移默化的因素,甚至于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所以,连当事人都无法完全阐明的事情,第三者根据第二手资料的分析,得出的成功经验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直到读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他那些关于成功的不那么“正能量”的奇谈怪论,让我对成功的现象豁然开朗。作者在详细考察了不同的案例后,层层递进地剥离出这些案例背后决定个人职业成败的社会、阶层、家庭、时代、文化等环境因素。他用了一半的篇幅,讨论了成功所依赖的优势积累模式:何时何地出生,父母如何营生,成长环境如何,决定了你在社会中能否取得成功。

 其中关于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让我感触颇深。作者选取了同为天才的克里斯托弗·兰根和罗伯特·奥本海默进行对比,前者因为跟大学沟通不善而放弃了学业并无所作为,后者企图毒死导师却在长期协商之后被判缓刑,后来还以理论物理学家的身份摘得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的桂冠。这两个人都有超人的逻辑分析能力,但为什么结局却有着天然之别?

 作者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探索答案,并引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的“实践智慧”概念来解释他们成败的根源,这种实践智慧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兰根生在贫穷家庭,有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的继父,他从童年获得的体验是:权威靠不住,凡事靠自己,他一生都在努力依靠个人奋斗。而奥本海默从小在纽约曼哈顿富人区长大,有一位能够给予高屋建瓴指导的父亲,就读于全美最好的民族文化中学,在哈佛读物理,他一生中都展示出完美处理各种挑战的能力。

 换句话说,实践智慧就是一种社交技能,是一种应对社会的经验,而我们获取这种技能的场所就是家庭。作者在这里引用了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的研究成果,她将中产阶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让孩子在各类活动的体验中充分接触社会,明白社会的游戏规则,并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付自如,以及在必要的时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低收入家庭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情。

 当然,书中讨论成功的案例时,还考察了出生季节、阶级优越性、父母工作、文化传承等因素。李开复将格拉德威尔关于成功的这些新发现总结为一个简单的等式: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而我们过去常忽略的,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社会环境与机遇。

 关于如何获取职业成功,很关键的一点是个人努力,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并无新意,也就是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如书中提到的比尔盖茨、冰球运动员、奥本海默、甲壳虫乐队、世达律所的乔·弗洛姆等,无不都是在时代机遇降临之前就已经在各自领域钻研多年。但作者认为,他们都无法目空一切地说:“我的成就完全依靠我自己”,他因此把异类成功的真正原因总结为:“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所以,我觉得李开复的等式还可以进一步地简化为:10000小时+机遇=成功。在此意义上,该书副标题虽然叫“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但说《异类》是一本社会学研究的书籍并不为过。

 除了上述关于成功的公式,该书给我的启迪还在于,作者抛出了诸如家庭、社会环境、时代机遇这些我们常常是无法决定其存在的因素,引发了我对文化、历史、社会等环境的思考,比如“我的家庭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影响”“我在这个社会中身处什么位置”“时代的机遇是什么”“如何教育下一代”,等等。对我而言,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时候,这本书也就才完成了它的使命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类》的成功公式:10000小时+机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