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如饴 归于欢喜

近来,趁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尚有闲情逸致地将《唐诗三百首》与《宋词三百首》重新阅读了一遍。突然忆起懵懂无知,尚不懂诗词含义的年少时光,只记得当时总爱在崭新的笔记本扉页抄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自认为意境很悠远的诗句。还忆起古代文学课上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情真意笃得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场景,也许一辈子专注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这样甘之如饴的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如今,中国的古典诗词大多沉睡在中小学生的课本里,尘封在成人背诵并默写三遍的记忆里。古典诗词的美尚未像一首流行歌一样普及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这也和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关,虽说是素质教育改革,但最难改的是教育理念与方法。语文课本中的学习,重咬文嚼字的言语注释,而轻人生情感的体验。众多的语文老师尚不懂得还原一个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深入浅出地参透一首诗词的意义,因为大多数的诗歌是要放回到作者生平经历及历史情境中去解读的,否则只能成为看上去押韵工整,朗朗上口,代代相传的名诗佳句,无法真正激活演绎诗词的生命,获得诗词传达的品格及人生的境界,以成就自身和影响后人。     相较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更偏爱词的美丽与哀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豁达;“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是陆游与唐琬一生一世无法成为一双人的遗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纳兰性德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叹……或清浅或艳丽,或深沉或释然的笔调里,古典诗词的背后总有一段浪漫动人的历史故事,关风月,但亦是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甘之如饴 归于欢喜)